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云南民族大学积极响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发展要求,坚持以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为导向,以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契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态势新动向,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硕果累累。
改革阶段
初始尝试阶段
2005年,学校首次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从思想政治、知识、能力、素质几个方面确定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
学年学分制阶段
2010年,学校开始推行第二轮学分制改革,此次学分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成长空间和自主权,将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化改革阶段
2018年开始推行的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学校第三轮学分制改革。这一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更希望做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举措,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彻底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与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专业优化起来、让课程整合起来、让教师行动起来、让教学资源流动起来,达到“学生要学好、教师要教好、学校要管好”的目标。
第三轮的学分制改革,重点是“深化”,是在前两轮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环节,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2018年至2019年,是第三轮学分制改革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总体方案的调研和制定,前期工作培训和各个配套办法的研究、制定、论证与试行。2020年至2021年,第三轮学分制改革进入深化实施阶段,学校从顶层制度设计、专业优化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规范要求、强化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实质性的工作,不断促进学分制改革深化、落地和实施。2022年伊始,我们朝着系统规划、机制改革、持续发展和整体协同的方向,上下同心,推动更多有利于学校发展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落地。
核心任务
学校深化学分制改革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质量为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是推进立德树人,落实四个回归,践行以本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围绕深化学分制改革,学校确立的五大核心任务是:
1.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调整机构设置,制定工作方案,改革系列配套方案和措施。
2.以本为本,确立本科教育核心,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撬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单元,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和归口管理等。
4.德育为先、学生为本,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统筹师资队伍建设,调整绩效划拨和工作量管理机制。
5.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业指导、实习实践、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
十大工程
1.顶层引领工程
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推进机构改革,成立云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师学生中心”,挂靠教务处,下设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3个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截止2021年底,已经发文实施了包括《云南民族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在内的25个方案文件;同时,着力构建内外结合制度体系,出台6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快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的进度和深度,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完备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2.专业对标工程
一是完善专业发展体系,构建符合深化学分制改革需要,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
二是全面规范人才培养,“对国标、压学分、建金课、挤水课”,启动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校内-校外”三级审核制度。
三是以“双万计划”为引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和建设为契机,重视本科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2021年超额完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任务。
四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调整全校专业布局,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累计撤销专业23个,本科专业总数调整为77个,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专业“减量”目标基本完成。
3.招生提质工程
一是不断健全招生工作机制。以“三联动”为原则完成专业招生计划分配,设置班级规模最低限,集中优势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是完善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按照脱贫攻坚有关部署,落实云南省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意见,增加少数民族考生、贫困地区考生入学机会,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多途径畅通招生渠道。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发声;畅通招生信息发布渠道,并结合党支部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为考生、家长了解学校、专业情况提供咨询服务。
4.课程优化工程
一是以课程质量等级评价为抓手,严格课程准入,建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体系。学校目前已有2000余门课程在平台上准入上线,已初步建立起基于课程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为提高课程质量、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是系统梳理专业课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面梳理本科课程,实施课程归口管理;对标梳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及课程群体系建设。
三是通过课程准入和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及规范基本建立,“因人设课”的情况明显减少,部分“水课”被淘汰,一批“准金课”脱颖而出,以课程建设工作坊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研讨、研修机制基本建立。
5.评价改革工程
一是推进课程过程性评价,创新考试方式方法。积极推进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
二是以公共课承担单位首先试点推行教考分离,探索多元化考试方式。积极推动试题库建设,初步形成一套基于试题库系统的教考分离模式,目前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大学外语公共课的教考分离。
6.实践教学工程
一是规范扩展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有序开展实践教学,配套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系统平台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兑换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统筹校内实验室建设,落实实验室规范管理。修订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机制体系,全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实行分类归口管理,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联动安全责任体系。
三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打造学科竞赛品牌赛事。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全方位学科竞赛活动体系,不断扩大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7.课程思政工程
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和研究,2021年9月,云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12月,我校作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加入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
2021年,学校“行政管理学”等4门课程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应用文写作”课程获2021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行政管理学”“侵权责任法学”“高级语言程序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先后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扩大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8.师资提升工程
一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健全教师准入机制,提高教师准入条件;梳理整合全校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全校任课教师信息动态管理资源库;制定并实施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实施意见和外聘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统筹组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培训。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配合党委教师工作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2021年全年共培训教师642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是加大教师教学投入激励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以教学为主的绩效分配和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体现优质优酬,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9.学生成长工程
一是落实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修订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并组织学院实施,为2020级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893名,2021级配备学业导师928名。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信息库,形成了囊括学校各学科门类的1655人学业导师数据库,推进学业导师信息化建设。
二是编印并发放《2021本科学业指南》,向2021级本科新生发放8222册,向各学院教师发放1470册。《学业指南》作为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支撑,汇集了大学生学业需求资源和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向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
三是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强环境育人。改造了丰华院500余坪的学习空间,可提供445座学习位置,配合学习沙龙区、学业讨论室等功能区,形成“管理+服务+环境”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截止4月,学习空间使用达58140人次。
四是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指导服务。首创名师辅学“面对面”;建立朋辈学业帮辅机制;面向全校各本科学院,举办考研讲座、寒暑假公共课提升班、复试专题指导等近70场次,覆盖学生7485人/次;组织考研公益赠书活动,发放5000余册英语词汇书;搭建线上学业指导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服务。
10.教育教学信息化及资源建设工程
一是强化教务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形成教学数据的互动联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修读进度提醒等一键式服务,首次实现毕业资格一键式审核。依托教学数据分析平台、监控平台、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构建动态监测系统。上线转专业、推免生、课程替代、学籍异动等6个模块,基本实现“自主化、清单化、流程化”管理。
二是服务学生“四自”发展。本科专业修读年限由4年改为3-8年,放宽转专业限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2019年以来,共有400余名学生实现转专业。加大学业警示力度,实行三级警示制度,2021年首次预警学生400余名,首次授予101名毕业生荣誉学士学位,其中包含5名积极响应并参加国家重大应急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
三是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研究,规范项目培育、申报、管理与服务。2018年以来,共培育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教改项目273项;专业建设项目13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8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58项;大创项目240项;精品教材13部;出版2部教学研究成果集萃。
四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师技能实训室、沉浸式直播互动教室、课栈、互动讨论教室、智慧教室、辅导教室、教师技能实训室、微格教室、辅导教室、学生自主学习教室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共60间;改造建设博济院6间语音室和格致楼B区2间机房;完成131间多媒体教室的短焦投影机更换为交互式智能平板建设项目;完成黑板更换为白板100余间。
改革成效
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占现有专业总数的37%。三年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持续上升和改进。
课程建设方面:共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2021年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
教学成果及研究方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1项。获得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建设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立项61项。国家民委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23项。云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共41项,其中,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项12项;获得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项;省级教改项目15项;英语教改3项;省级优秀教材2部;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4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
实践育人成效:2018至2021年共组织全校本科生参加了20余个核心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15项,省部级奖项458项。
云南民族大学始终是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中央军”。纵观云南民族大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民大贡献”,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学子的人生从民大起航;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了“民大质量”,专业调整力度之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一年上一个台阶,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新工科、新文科项目纷纷花落民大;在推动学分制改革方面跑出了“民大速度”,民大是最早组织人员到国内顶尖高校进行学分制专题培训的,推出的学分制改革“十大工程”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这些成绩和成效既能鼓舞人心、更是激励大家砥砺前行的里程碑。云南民族大学既要在肯定成绩中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又要在把握方向中回归初心、回归质量,更要在开拓争先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今后,我们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继续彰显民大担当;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坚持展现民大作为;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民大实践;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牢牢树立民大标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要以崭新的面貌再次扬帆启航,扎实走好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坚定地承担起云南民族大学的政治之责、时代之责、发展之责。(云南民族大学 文/教务处 课程教师学生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