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是汉唐时期西域各国的遗址遗物,如罗兰古城等;
2、丝绸之路中商人遇难时的一些历史遗迹;
3、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汇情况
首先,丝绸之路虽长路漫漫,加之自然变迁,很是艰辛,但由于奇货可居,利润庞大,也不乏来往之商人。即使是中断,也会想方设法或恢复或另辟蹊径。所以自然变迁带来的影响不大。
其次,丝路几次中断,从时间上都与中亚的大帝国崛起有关。
第一次是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崛起的初期,也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因为战乱失去对中亚的控制,阿拨斯王朝又刚刚开始扩张战争并且勾结吐蕃打击唐朝势力范围,因而阻断了丝路中亚段的通行。
第二次在塞尔柱突厥崛起时,也是宋朝末年国力下降,丝路贸易量逐年减少。直到元初,蒙古人对中亚各国大规模屠灭,造成数千里无人区。丝路一度中断,直到明成祖时期才有所恢复。
第三次就在明朝中期,奥斯曼帝国崛起,攻灭拜占庭,并趁势西进。
这一期间奥斯曼帝国为了战争,阻断了南北两条丝路以及红海到地中海的贸易运输。
这也直接刺激了西欧人开辟海上贸易路线,间接造就了大航海时代。综上可知丝绸之路中断的原因。
佛教。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就对此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佛教来自古代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和古代汉地文化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莫高窟虽然是一所佛教殿堂,但是它并没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为例,在这个佛教殿堂里,工匠依据佛教典籍,对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加以改造和创新绘制出来,同时按照《山海经》等汉地典籍,又绘制了神仙世界的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收了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还有学者指出这里也可见来自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置身于这些洞窟,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几种文明在此形成鲜明的“撞色”效应,反差虽然很大,但在古代工匠的丹青妙笔之下,却又充满和谐。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此,一窟一世界,可谓得之。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又有说:
丝绸之路一共有4条路线--
长安--敦煌--玉门关--阳关--鄯善--于阗--印度
(这是最南的路线)
长安--敦煌--玉门关--阳关--疏勒--大宛--君士坦丁堡
(这是最北的路线)
长安--敦煌--玉门关--阳关--疏勒--大宛--安息--伊朗
(第三条路线)
长安--敦煌--玉门关--阳关--疏勒--大宛--安息--大秦--罗马
(这是最远的路线)
在丝绸之路州古代西方传入我国的有: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传入了我国。
中国输出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由此路传过去的。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