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每个人的父母在生下来孩子之后,都会经常在耳边对孩子说上这么一句话,那就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我们先抛开这个“凤”字不谈,就单单来讲这个“龙”字,既然连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条“龙”,那么“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种无比神圣的吉祥动物了。
那么龙这种动物他到底是否存在呢?
现在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却也扑朔迷离。因为没有人能够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大多数人证实世界上有龙存在的说法,都是拿上个世纪50年代“松花江坠龙事件”来做文章,其实这个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才能让这些人拿着这个话题说那么久。
据说,这些人基本上都去观望了松花江坠龙的现场,并且还坚定的说绝对真实可信!那么,这个事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天上真的坠落下来一条龙么?根据当地的村民回忆:“就在1944年8月那一天,我的父亲领着我还有几个渔民向往常那样,驾船出江去打鱼,当时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另外4条船,加起来一共有十几个人,我们都互相认识,所以简单聊了两句之后就出江打鱼了,一般我们去打鱼的话,所花费的时间都比较长,整个过程也很辛苦,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就在有一天的早晨,当我们行进到牡丹江南岸的时候,突然看到陈家围子村聚集了大量的人,他们吵吵嚷嚷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们几个当时反正也没啥事,就决定过去看一看。我们几个把各自的船都靠了岸,走上前一打听,才发现原来是“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这么一个事情,当时的我们别提有多兴奋了,连忙就跑过去看了。
因为我们几个身强体壮的,所以都很能挤,一下子就挤到了最前面。咳,可不要说我们没礼貌,主要是当时我们几个实在太好奇、太兴奋了才这么做的,只见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巨大的黑色动物,他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卧在沙滩上,就好像是在睡觉一样,可外面这么大的动静都没有把它吵醒,所以大家都以为它是掉下来之后摔死了。
但不管怎么样,住在陈家围子的村民还是非常善良的用柳条在它的身上搭了个棚儿,棚子当时我们见到的时候足足有20多米,而那只龙大概只有10多米长的样子,所以足够装下了 。它的形状没有什么特别,同样是头颈比身子要细很多,然后它的头跟牛犊的头差不多,略呈方形,上宽下窄。
由于它是闭着口的,因此我们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头。它的眼睛也闭着,像是睡着了一样,可它的眼角周围又围满了一群苍蝇,这应该是可以把它吵醒的啊。就当我们都不确定这只龙到底死了没有,它突然眼皮一动,是真的,当时我们亲眼看到它动了, 然后这些苍蝇就“嗡”地一声直接飞走了,可是没过多久,这群烦人的苍蝇又飞了回来。
大概看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发现这只龙再也没动过了,于是便觉得没意思就都走了。可大家即便是上了船之后,还在那不停的议论着,搞的一整天下来,鱼都没怎么打好,那可真是亏大了。
可貌似也没什么人介意,大家商议了一下之后,居然第二天又跑过去看龙了,结果当时的龙已经不见了,曾经趴卧龙的地方也只剩下一条深沟。我们当时居然一下子都急了起来,连忙的问了下当地人,结果他们却说,原来龙睡醒了之后就直接飞走了,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走的,它飞去了哪儿,也没有人知道。”末尾,这个村民又讲了一句,“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吧?”
又是大蟒蛇!!!
前段时间,一条大蟒蛇出现在哈尔滨一个鱼塘附近,将鱼塘中的三千多斤鱼扫荡一空,塘主都要“哭晕在厕所了”,毕竟这条蟒蛇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尾蚺。就在蟒蛇吃光鱼塘中鱼的热度还没有褪去之时,近日,哈尔滨又发现大蟒蛇了,而且也是红尾蚺。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哈尔滨的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收到了一位市民带来的红尾蚺,这位市民是在户外意外捡到的,与前段时间吃鱼的红尾蚺不同的,那条红尾蚺有着接近4米的体长,而这条红尾蚺只有1.8米。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红尾蚺并非我国的本土物种,而是原产美洲的一种大型蟒蛇,而且在我国还有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身份。那么,这条红尾蚺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个问题耐人寻味。
关于红尾蚺由于蛇的图片会引起部分小伙伴的不适,所以我们把图片做了一下处理,不过即便处理过后,我们也能从上图中明显的看到红尾蚺红色的尾巴,这就是它与其他蛇最大的不同之处。
其实叫红尾蚺蟒蛇是不太合理的,因为蟒蛇是蟒科下蛇类的统称,而红尾蚺是蚺科下的蛇类,与亚马逊森蚺是同科的,而且所有的蟒蛇都是卵生的,而蚺是卵胎生的,所以,红尾蚺应该叫大蚺才对。
红尾蚺是美洲的“特产”,在美洲它们的分布很广,中美洲、南美洲甚至是北美洲的部分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仅限墨西哥北部),正是因为如此广的分布,红尾蚺有着多达9个不同的亚种,其中作为常见的就是哥伦比亚红尾蚺,相比较其他的亚种,哥伦比亚亚种的颜色最为艳丽。
在原产地,红尾蚺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中,少数栖息在干燥的草原之上,它们的幼蛇有着高度的树栖性,喜欢在树木或者大的灌木丛上爬行,不过,随着体型越来越大, 它们的灵活性越来越差,成年后基本上就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了。
相比较一些大型的蟒和蚺,红尾蚺其实不算很大的,因为成年的红尾蚺平均体长在2.4米左右,超过3米的就算是巨型红尾蚺了,目前已知的最大的两条红尾蚺生活在苏利南的野生动物园,一条体长为4.11米,一条体长为4.27米,是最大的亚马逊森蚺体长的一半左右。
与其他的蚺一样,红尾蚺也是一种肉食性的蛇类,它们主要以各种中小型的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为食。虽然红尾蚺吃肉,但是不同的亚种性情也有很大的区别,从整体上看,南美洲的红尾蚺比较温顺,分布越向北,性情越凶猛,在中美洲北部的红尾蚺,甚至会捕猎大蜥蜴和猫科动物美洲豹猫。
美洲豹猫美洲的红尾蚺为何跑的我国,而且还是冬季非常寒冷的哈尔滨?红尾蚺是美洲独有的蛇类,显然它自己是跑不到我国的,也就是说它出现在我国肯定是人为的。那么,人为何要不远万里地将红尾蚺带到我国呢?这就与红尾蚺的另外一个“属性”有关了。
作为一种有着艳丽的花纹且尾巴鲜红色的蚺,红尾蚺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是爬宠市场上的翘楚,而且南美洲的红尾蚺性格偏温顺,所以市场上的红尾蚺基本上都来自于南美洲的野外。
除此之外,人们发现哥伦比亚红尾蚺在人工饲养下更容易发生颜色上的基因突变,出现金黄色、半红色等比较少见的体色变异,所以,市面上的红尾蚺主要是哥伦比亚红尾蚺。
但是,红尾蚺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严禁贩卖和饲养的,所以,它的来历肯定就是一些爬宠爱好者从不法渠道买到的。不过,既然是不法渠道,价格一定不便宜,那么,它本应该在人工饲养下当“乖宝宝”,为何会被市民捡到呢?无非有三个原因。
第一:逃逸。蛇是一种无足的爬行动物,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逃走,尤其是当门、窗没有关好时,比如2016年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一居民就因为家中养蛇没有看好,导致了50条眼镜蛇幼蛇从家中逃逸。
红尾蚺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从未被驯化过,所以一旦有机会也是会逃走的,因此,有可能是有人非法饲养红尾蚺逃逸造成的。
第二:放生。哈尔滨的红尾蚺极大可能是放生导致的,而放生有两个动机:第一就是此人图谋不轨,因为红尾蚺在我国属于入侵物种,一旦放生就可能造成物种泛滥,从而威胁本土动物的生存;
第二是养红尾蚺的人可能因为负担不起饲养的成本而放生,因为红尾蚺是一种纯正的食肉蛇类,随着体型越来越大,它们需要的食物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排除是一些人抱着猎奇的态度养红尾蚺,最终因为不堪饲养费用而放生。
放生红尾蚺会发生什么?放生一种该地区从未出现过的动物,无非就是两个结果:动物死亡和成为入侵物种。从表面上看,红尾蚺原产热带,放在马上就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貌似只有死路一条,但凡是不能只看表面,因为美国已经有了“血的教训”。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因为蟒蛇皮做皮具和爬宠市场的需求,将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缅甸蟒引入养殖,没想到造成了严重的入侵物种泛滥。
美国同样也不是缅甸蟒的自然分布地,但是人们饲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缅甸蟒生长速度快,食量大,很快就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于是一大批人悄悄的将缅甸蟒放生到了佛罗里达州的湿地中,还有一部分大规模的养殖户因为飓风逃逸,导致了缅甸蟒的数量越来越多。
原本人们也是以为热带的蛇没法在有着寒冬的美国生存,结果仅仅是几年过后,佛州的湿地里缅甸蟒就泛滥成灾了,原来它们用冬眠的机制以及优胜劣汰(不抗冻的都冻死了)让自己成功的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如今的缅甸蟒已经高度适应美国的环境,并且将湿地中的许多动物赶尽杀绝。
从21世纪初,美国每年都组织“猎蟒大赛”,到目前至少有1.5条缅甸蟒从佛州湿地中被带走,但是这依然是杯水车薪的,而且原本湿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也已经被打破,甚至是摧毁,这种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如果是单纯的一条红尾蚺在哈尔滨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要先对抗寒冬,并且它们也无法自己繁殖,但是,在短短的2个月内,哈尔滨已经发现了两条红尾蚺,这就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了,因此数量够多,它们总是有个体能经历严寒的考验最终活下来的,这将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总结哈尔滨两个月内连续发现两条红尾蚺,确实不是件好事,因为不要小瞧动物的适应能力,想当年花蚊子(白纹伊蚊)还是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蚊子呢,如今它们不依然躲过了严寒,在夏日的东北地区肆虐吗?更何况是一种大型的蚺。
所以,即使哈尔滨的寒冬也不一定会冻死红尾蚺,毕竟它们可以寻找暖和的地方冬眠,一旦成功越冬,再找到繁殖的个体,那么成为入侵物种也是指日可待了。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省会哈尔滨,面积约为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811万。黑龙江省得名于境内黑龙江(今中俄界河)。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和林业基地。境内平原广布,土地肥沃(黑土)。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6300km左右,高速公路4350km左右。黑龙江在该省长度为3101km,整个黑龙江以克鲁伦河为正源的话全长达5498km,最后注入俄罗斯的鄂霍茨克海,属太平洋水系。
下图为水系及地形
下面为名胜与特产简介
东北陨石坑指依兰陨石坑。其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中南部的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内,形态特征奇特,是一座月牙形环形山。这个碗形陨石撞击坑坐落在花岗岩体上,直径1850米,坑缘高出地表150米。陨石坑的大部分坑缘保存状态良好,但占总长度约三分之一的南部坑缘缺失。研究揭示,该陨石坑的真实深度达到579米,坑底下部充填有厚层的花岗岩碎片,坑底上部覆盖着厚层的湖泊相沉积物。结果表明,导致该陨石坑形成的星球撞击事件发生在距今4.9万年前。
依兰陨石坑的形成与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超高速撞击地表有关。这是一次极高强度的撞击事件,星球碰撞释放出的能量超过一千万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引发了一次威力巨大的爆炸。撞击冲击波将地表以下体积超过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体瞬间撕裂成碎片并挖掘出一个巨大的碗形凹坑。
基于对现有陨石坑资料的分析,依兰星球碰撞事件是地球近十万年以来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撞击事件。该区域当时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也是当时活跃的哺乳动物群。这次星球撞击引发的巨大爆炸导致陨石坑以及方圆数十千米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灾难。陨石坑形成后,这个巨大的碗形凹坑一度发育成为湖泊。在末次盛冰期,陨石坑的南部坑缘受到了冰川的强烈侵蚀作用,湖泊消失。
黑龙江地级市里,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十年里出现空心化,原因两个,第一,黑龙江整体人口常年净流出,第二,黑龙江人口出生率极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更替更是低于国际警戒线,黑龙江面对后继无人的状态!第一个出现空心化的地级市可能是偏远地区的加格达奇市,北安市,等等一些小的地级市,二十年后可能就是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这几个大的地级市,人口会集中在哈尔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