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Norin-Sebestei-Bvlag)位于中国甘肃省,地处蒙古国的边界附近,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27年命名。
甘肃戈壁滩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洪水的冲积而成。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
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
1、两个石窟来历
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一个叫做乐僔的和尚路过敦煌鸣沙山时看到千佛展现,认为这里就是佛教圣地。他就停下了自己匆忙的脚步,留在敦煌开凿石窟。就是从此开始,敦煌开始了千年的石窟开凿运动,留下来今天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由于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西面,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当时的各国商人都要经过敦煌进入中原大地亦或是经过敦煌向西前往西域。而往西去的人们即将面临的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商人们为了在西行路上平安顺利往往都会在敦煌拜佛祈求平安。甚至会捐钱建造佛像石窟,供养神灵佛祖。包括敦煌百姓、世家大吏、各路政客等都会在敦煌营造属于自己的石窟。久而久之,敦煌开凿石窟的人越来越多,石窟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2、原因
从上面两个石窟的来历可以看出甘肃有两大石窟的原因如下:
(1)敦煌石窟由于处于交通要道,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会捐钱造佛、供养佛像。
(2)麦积山石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皇家或地方官员的推动。
(3)中国历来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人们喜欢供养佛祖,保佑健康平安。
(4)战乱繁多的五胡十六国期间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尤其信佛,而两个石窟的起始阶段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造佛像石窟寄托人们的苦难时期的信仰和希望。
(5)甘肃干燥少雨的环境有利于石窟石像的保存,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没有随时间而大规模损坏和毁坏,而且随着历代人们的开凿扩建不断壮大。
武威:
位于莲花山脚下的旱滩坡古墓群也是前凉时期的墓地。前凉在武威建都长达76年(30l一376),但明确作为前凉这一时期的墓发现得极少。1985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了这一时期的墓葬30余座,出土一大批重要文物,其中在一座晋墓中发掘出彩绘木俑20个,每个高约24厘米,他们为侍女、驭奴等,有的拱手而立,有的吆马挥鞭,造型生动逼真。木俑上采绘的服饰清晰,再现了当年的衣着打扮。同时还发现面制花卷,这个干如石块的花卷与如今武威的面食花卷形状无异。与木俑一起出土的还有木雕彩绘马1匹,木牍4块,斗笔1管,莲枝灯1架以及丝绸衣物等。木雕彩绘马由9块组成,与1969年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造型完全一样。斗笔长31厘米,毫长6厘米,制作工艺精良,保存良好。莲枝灯高117厘米,分12枝,分枝上有彩绘镂空龙雀和木雕灯盏及火苗,色泽艳丽如初。而4块墓牍记载着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系武威厉将军都战帅驸马都尉姬瑜夫妇的合葬墓,死者衣服均为丝绸,分刺绣和印花两种。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前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丧葬仪式、社会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2、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名政,秦始皇是甘肃陇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3、贾诩贾诩(147-223),
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4、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