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汉墓有许多不解之谜,因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崖洞墓开凿之谜
2.工精度之谜
3.塞石之谜
4.崖壁画之谜
5.星宿分布图之谜
6.刘注墓室前殿之谜
1.崖洞墓开凿之谜:龟山汉墓是典型的崖洞墓,整个墓中共有十五间墓室和两条甬道,其总面积达到700余平米,而容积达2600多立方,几乎掏空了整个龟山的山体。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技水平,要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与埃及金字塔垒石成墓相比肩。那么,当时的汉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得施工顺利进行的呢,此为第一谜团。
2.工精度之谜:墓葬有南北两条甬道(上面P1-P2为南甬道,P3为北甬道),甬道各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如将其向西无限延伸,其交点将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这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两壁都磨如平镜。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修建这样的甬道?此乃第二谜团。
3.塞石之谜:南甬道在发现时由26块塞石堵塞,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石块间接缝紧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下。据专家考证,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它到底来源于什么地方?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汉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并塞进甬道?这可以说是第三大谜团。
4.崖壁画之谜: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现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而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有人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形成,但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呢?当我们亲身面对他的时候,不由得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感觉到似乎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环绕在我们的四周。这就是第四个不解之谜。
5.星宿分布图之谜:刘注夫人墓室的歌舞厅顶部有一个一个的疙瘩。像一个个丰满的乳房,所以被称作“乳钉”。让人不解的是,“乳钉”象征什么?为什么要做它?有人说,那是象征天上的星座。古人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相互对应,人死星落。也有人说,那是一种装饰,以避免墓室顶部的单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审美意识。还有人认为,“乳钉”是女性的乳房形象,不然的话,为何“乳钉”单出现在夫人的墓室呢?我们把它列做第五个谜团。
6.刘注墓室前殿之谜:刘注墓室前殿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到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大殿。中间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恰好撑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构造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该布局是巧合,还是另有寓意?这是第六个千古之谜。
棺材子不能存活。
孕妇生产前突然死了,只要肚里的孩子没事,孩子可以依靠吃孕妇剩下的羊水生存。孕妇死后尸体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尸体身体里增多的气体,推动子宫,迫使胚胎通过阴dao(有时会导致整个子宫剥落)降落,于是产下了所谓的“棺材子”。
如果孕妇肚子里的孩子足月,这时的“棺材子”有可能是活的,但由于棺材完全封闭,棺材空间有限,所能容纳的氧气含量有限,加上实物缺乏,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抢救,“棺材子”只有死路一条。
哨子棺是解放前传下来的说法。湘西那边有一路军阀,手下专门有一批人是来倒斗充军晌的,为首的叫张盐城,据说此人是发丘将军的后人,手指奇长且灵活。张盐城倒斗经验丰富,简单些说,开棺前为了安全起见,先在棺上淋牛血,如果棺中有异响,则可能尸变;如无响动,且牛血顺棺身流至棺底说明没问题,可以开。但还有一种相当特别的情况就是牛血渗入棺身之内,此乃大凶。张盐城会命人就地掘坑,将妖棺沉于坑中,涂上泥浆后烧熔兵器,铁水封棺,只在棺顶留下只容一只手通过的孔洞,等铁水凝结,他就单手入棺探物。如此过程中有意外发生可断手保命。棺这样处理以后,因为上面有个洞,就象一个铁哨子,所以就叫哨子棺。什么样子嘛!我也没看过,不过《盗墓笔记4》里有一段哨子棺样子的描写,大致是:外观是一个大铁棺,上面加着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位置从棺盖上陷下去,使棺盖上出现一个深孔。
地宫积水是乾隆棺椁漂移的原因,但问题是:第一,地宫里面的积水能否把地宫的棺椁漂浮起来;第二,地宫里共有6口棺椁,为什么只有乾隆的棺椁移到石门的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两次顶住石门的棺椁都是乾隆帝的。
有人对此曾解释说,裕陵地宫里的水最多的时候深达2—3米深,足以把地宫的棺椁漂浮起来。至于棺椁为什么顶住石门,也很好解释,因为地宫里的水是从石缝渗进来的,同样也会从石缝中渗出去,这样就会形成水流,使棺椁移动;再说,孙殿英盗裕陵地宫时,正是雨季,地宫里的积水甚多,孙殿英一伙见地宫积水很多,就把地宫里的水向外排出地宫,产生很大的水流,就把漂浮的棺椁像船一样拉拽到石门的后面,最终顶住石门。第二次顶住石门,是因为孙殿英炸石门时,地面被多炸出一些水泉,致使地宫积水渗进渗出能产生足够大的水流,使棺椁漂移。这些理由看起来似乎有理,但禁不住仔细推敲。
首先,地宫里的6口棺椁都是被固定在棺床上的。裕陵地宫中,帝后妃的每一口棺椁四角均是用四块巨大的龙山石(也称卡棺石)卡住,龙山石的下棱压在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并且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这样就使棺椁既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也不能向上漂浮,十分稳固。再者棺椁内除一具尸体外,都装满了奇珍异宝,异常地沉重。棺椁要漂浮起来谈何容易,退一步说,即使棺椁漂起来,也应是6口棺椁一起漂起来,为什么只有一口最沉重的乾隆棺椁漂浮?再者,地宫里的水是从地宫地面墁石的缝隙中冒出来的,所以,地宫里水面的上升和下降都是极缓慢的,因此也就不会形成大的水流,乾隆帝的棺椁漂移也就会很困难,究竟乾隆棺椁为何能漂浮起来顶住石门,现在只能说是未解之谜。
棺材的由来是非常早的,早在中华文明之创始,就有棺材这个发明。毫无疑问,棺材是为了保护死者的躯体而诞生的,这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这个观念的产物,其实如何对待逝者,也能反映出文明的发展程度。
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棺的本意,其实就是“掩尸”,从古代的礼制中可以看出,真正体现身份的是“椁”,即套棺。而棺材一词,皆因人多以木材为材料制作,便以棺材为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