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家树明白其实万事都是一场空,唯有身边的陪伴着自己的人才是真是温暖的。而家树是幸运的,他身边还有知己,这便是那束花,芳香依旧弥漫。《啼笑因缘》背景是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也是在1933年一个战乱的时代写就的。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以空为结局,最后都不过是分手的下场。但是在战乱的年代,太多的泪水与分离,作者也不忍心给家树一个让读者悲戚的下场,于是安排家树拈花一笑,自认自己还有一个知己。 张恨水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叙事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熔传统小说章回体和西洋小说新技法于一炉,使章回小说这种陈旧的样式文学体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章回小说为长篇小说的一种,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水浒传》。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西游记》是代表作品之一。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巧合、误会、悬念等技法的应用,构筑这部小说情节的动荡有致与波澜起伏。小说的故事总线是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他与三位女性(侠女关秀姑、贫民女艺人沈凤喜、富家千金何丽娜)的情变过程,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其间穿插底层民众的悲惨境遇、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奢靡、官场的明争暗斗……描摹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古籍“南宋徐谓礼文书”惊现人间,堪称是最离奇的盗墓案之一!那么它的失而复得有多传奇呢?
这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当时武义地区有个中年男子程某,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非常的郁闷。原来他拿着几本古籍秘密地找下家,却因为古籍给人感觉太新了,竟然当做了上周的赝品。
对此他不但郁闷,几次就想说出古籍的来历,但是到了嘴边有忍住不说,因为他清楚这事可不能声张,心理只有暗暗的嘀咕,我千辛万苦倒出来的东西,还会有假吗?
原来程某没有正经的工作,可日子却过的巴适,道上都尊称他为“程哥”,由于他对分金点穴有研究,所以他做起现代版的摸金校尉,屡有收获。
一次他发现了武义有一座南宋的古墓,召集了王某、汤某、杨某一起,神不知鬼不觉的掘开了这座南宋古墓,古墓收获很丰富,其中的一些镇纸等文物被转了手,可是剩下的十多卷的古卷,因为量太大,难以一时出手,所以每人收了几卷后,各自藏在了家里。
本来他想着这些古卷那么新,纸张材质又好怎么也转个好价钱,可没想到几年后,刚好他手头有点紧,就打算把这卷古籍找个下家,可是找了好几个“好友”,对方都将古籍退了回来,都是一句话“古籍品相太新了,哥们不好意思,我可不敢收。”而且他开的价钱也不低,所以没人敢接,
这让他有点气恼,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将古籍弄成了几张图片,到处发散给圈内的朋友,看哪位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没想到这办法倒是不错,终于找到了几位有兴趣的人,特别是其中一个大收藏家,对古籍特别有兴趣,
本来他们开价120万,打算70万就出手的古籍,没想到对方给了他们一个惊喜,竟然还了他们100万的价格,正当程某收齐了所有的古籍,打算交货的时候,却没想到买家还给了他一个更大惊喜,差点将他惊吓的小心脏承受不住。原来买家竟然是个乔装打扮的便衣。
其实,程某怎么都没想明白,自己从来对外说过古卷的来历,同时非常的谨慎,基本只给人看图片,就是给这买家看过一次古籍。
到底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手中这十几部典籍是珍品?
他可没想到,有人单凭一张图片,就断定了他手里的就是真品,更是一件难得国宝级文物,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是这卷古籍,惊现人间最巧合和离奇之处,
原来,当年的春天,一位郑教授到武义县博物馆演讲。他的身份可不简单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员,本来这场普通的交流而已。可没想到,这次却出现了一些小波澜。
讲课完毕,当时的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馆长拿来几张图片过来,说老郑你看看。听说有人正在到处兜售这东西,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八百年前南宋的好东西。
老郑接过图片,看到了里面的内容,是一些“文书”的小楷,写在一张泛黄的宋纸上,看内容,更像是古代某人的“履历表”。
当时郑老琢磨着,南方潮湿多雨,对于古籍的收藏,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眼前呈现的古籍,看起来非常新,字迹清晰还很完整,连一点瑕疵都没有。八百年过去了,纸质文物能保存那么完好的,他是从来没有见过?
董馆长就问,郑老,你看这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看着文书的内容,郑老安静了下来,并且端详了很久,就叹口气的说:老董我问你:如果这是假赝品,那么制造的人,为何要要创造一个“徐谓礼”的南宋人,并且还费尽心思的,造了一篇他的一生简历,还有一堆的文书资料来呢?
问题是这“徐谓礼”不是个名人,翻看了历史书,好像也没这号人物。那么被造出来后,这里面的意义有多大呢?
如果想要更好的价格,那么可以造一些名人的作品不是更好,例如陆游的《釵头凤》,杨万里的诗句,拿出去给人一瞧,看看这是杨万里,这是陆游,这是辛弃疾,这样的风雅文物,肯定非常的好出手。”
并且,你看这文书中,提及的名字,能够准确的将当时右丞相、左丞相一一列出,如果是赝品,却又如此花心思的去整理资料,几乎没这个必要。
所以,最后确认了,“虽然它看上去很新,但是它的内容到形式是无法伪造的,十有八成就是‘真迹’无疑。”建议董馆长立即上报!
国宝级文物就这样被关注了起来,可是它寻找的过程却一波三折。原来,当初武义博物馆的馆长老董,手里的资料也是别人给的,但是仅仅只有几张图片,找到它们在谁手上,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由于涉及的古典比较珍贵,这件事受到高度的重视,参与的人员在图片持有人找到突破口,首先要确认,资料的最初来源是谁,这样就能够找出典籍的持有者。
按照线索,他们首先关注一个叫“小吴”的古玩收藏家,可“小吴”资料的来源,不过是偶然获得,通过多方调查,“小吴”说的是真话,这资料是另外一个武义人给他的,但没有说具体的情况。可顺着线索找下去,却发现那个人也是别人给的资料,他自己也说不清是谁给的了。
见线索断了并且毫无头绪时,他们另辟蹊径,想着对方急于出手,肯定会去周边的古玩市场走动,可以在其他地区获取重要的线索。
为此,他们先后走到了福建、安徽、江西以及浙江的一些古籍和文物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汇总出一个人,这个人叫“阿兴”。
“阿兴”手中是否就持有“南宋徐谓礼文书”文书呢??为了保护古籍,他们经过了继续的寻访,
发现一位程某,和“阿兴”来往非常的频繁。可到底阿兴手里有没文书,为了试探,他们乔装打扮,通过别人与“阿兴”取得了联系,表示对这份文书非常有兴趣。
此时,他们发现程某还和杨某来往很密切,而这个杨某还找铁匠在打洛阳铲,这下子让他们终于找到了曙光,另外一边,阿兴也传来了消息,说文书不是一个人手里,而在几个人手里,要筹集的花大价钱。
这样文书的下落,终于一点一点地浮出水面,如何才能将文物全部顺利追回呢?
其实,专家和队员都很担忧,但是找了怎么久,还没见过文书的实物,他们为此不敢打草惊蛇,因为古代典籍文物,就是纸张类的东西,不但容易藏匿,同时也容易销毁。为了确认文物是否是真品,同时确认是否在他们手里,他们精心安排了一次会面,并且请来了文物专家换了装束。
他们计划阿兴,带着一卷文书实物给他们看看,并且还表达了“要货”的诚意,其实当时程某对外宣称要过百万元,不过他们找就了解过,曾经有人只是愿意给七十多万而已。所以他们为了让程某等人答应带实物过来,给出了百万元的高价,附加条件,就是要整套的文书。
这样程某与杨某,开始找到其他人,收回了那些分开了几年的文书。耐心地等待了半年后,终于他们收到一个好消息,程某把一个旅行袋,分别寄放在亲戚家和杨某家中。
终于等到“南宋徐谓礼文书”全部集中时刻,很快程某、王某、汤某、杨某就落网了,从程某的亲戚家和杨某家中找回了珍贵的13卷“南宋徐谓礼文书”。当时看到文物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因为这些文书保持得太好了,和新的一样,纸张还和现在的牛皮纸很像。
在这年最后的两天,十多卷文书被送去了省博物馆鉴定。经专家初步的鉴定,这件文物价值很大,起码属于是国家一级文物,并且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了稳妥和减少争议,省博物馆没多久,又组织了全国的十二名名专家来到了武义,并且还对古墓再次堪查和鉴定,最终让考古专家们惊叹不已。
我们都知道,经过考古科学发掘的文物,都会经过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消毒和保存,可是由于古墓的原因,许多的文物会多少遇上各种事情,特别是纸类的文物,更是非常的难以保存。
徐谓礼文书的神奇之处。就是它们在地下800多年了。后来,被人挖出后,在毫无恒温恒湿的条件下,辗转各地长达了6年。期间,多次被人打开观察,向别人展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能保存得如此的完好无损?
专家也想知道,这里有什么奥秘?
后来,经过了对古墓的勘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郑老告诉我们,他们得出了三点的结论。
第一:古墓的坚固程度超出了专家的想象力。在抢救性挖掘的时候,出动了五六个人用撬棍和粗木棍,才能撬开墓穴上的石板。而一些的地方,还必须使用用电钻。可见这个古墓封闭性非常的好墓室坚固。
第二,完美的反腐技术。古墓采用的是南宋成熟的三合土填筑,三合土就是中国古代的水泥,它能有效的隔绝空气,只要盖上石板填筑封土,基本里面蚂蚁都爬不进去。
第三,文书采用的纸非常的优质。八百年的文书和新的一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被卷起来之后,外头还有有一层蜡,并且置于都是水银的棺里。文书在程某几个人的手里五六年,却安然无恙,除了局部有霉变外,文化的纸张非常的完整,可想象南宋时期造纸水平非常的高超。
经过近800年的风风雨雨,徐谓礼文书终于重见天日,同时以“国宝”身份安全的在博物馆里。可是对于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徐谓礼文书,到底说什么的成为而来大众关注的对象。
徐谓礼文书共有四万余字,堪称一本南宋官制百科全书。他完整记录了一个人,如何从南宋普通小吏,渐渐从低层到高的仕途之路,并且还记录了他的仕宦履历和当时的人生百态,徐谓礼文书共有17卷,因为长度不一,所以合计长度为32米,宽大约为39.5CM。徐谓礼文书分为告身、敕王、印纸三种类型。
“告身”,就是现在说的“任命状”,由当时南宋的三省宰执签署。“敕黄”,即他的“差遣委任状”,由尚书省签发,必须要用绫纸书写。“印纸”,就是他的“业绩考核表”。当时,他要去赴任,都会颁给一张印纸,记录着该他的事迹和考核,作为日后升迁的依据。“录白”其实就是抄写的备份,
那么这个徐谓礼是谁?
专家经过墓志和文书的研究,我勾勒出了徐谓礼的一生轨迹。
徐谓礼字敬之,婺州武义人。根据《徐谓礼圹志》记载,徐谓礼并不知名,他的父亲徐邦宪却是名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为徐邦宪,是南宋颇有名气的一代名臣。
徐邦宪,在《宋史》也有一席之地。徐邦宪的老师是为名人,宋朝永嘉学派名儒陈傅良“,当时这人号称是通史传百家之书,他在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因为铜锅科举成绩优异,成了省元。武义县志也记载了徐邦宪,在宋绍熙四年登榜进士的记载。
而根据《武川徐学氏宗谱》记载,徐邦宪的亲戚是南宋的名人状元陈亮,因为是姻亲,两人的关系非常的好。而徐谓礼就是陈亮的外甥。
但是徐谓礼却没有祖辈的名气,他在20岁出仕,三十多年中,从九品的承务郎到从六品的朝散大夫,去世时享年53岁。
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留下来的一份文书,却穿越了八百年,反倒是超越了父亲和陈亮,让自己名垂千古了。
南宋徐谓礼文书的有何价值呢?
南宋徐谓礼文书被定为国宝级的古籍文物,其价值和意义是非常大的,
第一:徐谓礼文书填补宋史的空白之处,因为许多宋史的资料,特别是南宋的历史,因为后世元明虽然续写过南宋历史,但在一些领域上是出现了空白,而文书的出现,让填补了空白,文书的内容活生生的展现出南宋一段三十多年的历史,非常的难得。
第二:实物文物,在文书中最多的文物是印纸,共有八十则,十三卷之多。据专家考证,印纸因为难以保存,所以只是在文献中记载,实物是从啦没见过,没想到徐谓礼古墓出土的“印纸”就像是新的一样,这样的文物非常难得,而且文书的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文化研究价值,是全面反映了南宋中后期许多的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字迹优美,特别是文书抄写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改动过的痕迹,字迹工整,是不可多得的南宋书法真迹。
后记:
对于南宋徐谓礼文书,专家们是视若珍宝,同时也大加赞叹:“元代以前,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纸质文书,这是第一份。它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改动,完全真实。”,”文书的出现,为宋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徐谓礼没想到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雨,自己的文书却以“国宝”的身份重现人间,并且成为了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或者这是他想不到的,而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还有中华文化的崛起,对于南宋徐谓礼文书的研究和才刚刚开始。徐谓礼文书,在后来会用更丰富、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全世界的视野。
《镜花缘》讲述的是一段野史,大约在武则天掌权至唐中宗复位的时期。既是野史,其中自然少不了若干神话、传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段。首先写仙界嫦娥和百花仙子结怨,武后怒贬牡丹,百花仙子下凡为人至主人公唐敖周游海外诸国。第二段写唐敖在小蓬莱出世为仙,其女唐小山寻亲。三是寻亲归来,唐小山与众位才女赴试及试后游玩活动。最后写文氏弟兄伐武勤王,中宗复位。其中第一部分最为精彩,人物的形象也体现得最为丰满。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用离奇、甚至有些荒诞的情节,来展现现实的社会,或赞或讽均入木三分。书一开始便写武后残冬令百花奇放,而牡丹独迟。这一段故事现在广为人知,不知是否出于此处。书中的牡丹仙子也给人一种不趋炎附势的形象,宛如那些有骨气的读书人。后面写到书生唐敖放弃功名,与船商林之洋,多九公等人遨游海外,遇到种种奇闻佚事,时而令人瞪目结舌,时而令人捧腹大笑。例如一日众人来到东方小国“君子国”,目睹国民赶集买卖,“讨价还价”的过程。只见买家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这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便是不肯赏光交易了。”卖家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于是买家不肯降,卖家不肯增,争执不休,最后还靠一位路边老者了事。我等读者看了,也随唐敖在一边惊叹不已。 还有几个小国也给人深刻印象。如“黑齿国”,其人浑身漆黑,面相丑陋,然而饱读诗书,记性超群;与之相对的“白民国”,则是一个个人面白如玉,美貌非常,但腹中无物且傲气凌人。“淑士国”中,人人能文,出口成章,边酒店中的小二也“请教先生,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不仅如此,而且穷酸成性,吃的所有东西都带一股醋劲。“无继国”内无男无女,人们不必生育,死后尸体不朽,一百二十年后仍可重生,所以对生死大事看得特别透彻,对名利色权特别淡泊。再有什么“翼民国”,“聂耳国”之类,都是奇形怪状,闻所未闻。这些描写虽属想象,但视为对社会上各种人群的影射,又有何妨。作者把这些人从社会中拉出来,让他们自成一个国家,然后让我们作为游客,欣赏别人的,抑或自己的荒唐可笑之处。 唐敖游至小蓬莱,就在那儿出世为仙。书的主角转到他的女儿唐小山身上。同时书的主题,也从像《山海经》那样记载海外轶事转变为对一群聪明伶俐又多少有些不幸的少女们的描摹,她们曾是上界的百花,托生为人。说起写女性的书,当然首推《红楼梦》。它的光芒太耀眼,使得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更容易看到其他书的不足。《镜花缘》描写女性,既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笔。书中形象最丰满的是唐小山,为百花仙子托生,通文墨,学问好,能使羞辱了多九公的两位黑齿国姐妹拜服,能在短时间里写出《天女散花赋》那样的文字。由于书整体的价值观是儒家的,这位主角因此是一位不远千里寻找父亲的孝女形象。在人群里,我们也能时常发现她的稳重、识大体等的优点。其他几位,像骆红蕖、阴若花、颜紫绡等人,或者有一些武功、神勇,或者明道理,讲事非,都是各有其经历与个性。然而总体观之,这一百位女子,其美貌、聪明,大体都很相似,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某家的五姐妹、六姐妹,除了名字以外几乎分辨不出来,简直就是同一张脸孔。这样的描写多少给人乏味之感。正如一般的观点认为《水浒》前半比后半好,因为前面写的都是个人事迹,像鲁智深、武松等人的形象能写得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后面写宋江大军东征西讨,笔墨主要花费在写主将如何英明、布阵如何巧妙,先前的那些好汉似乎都没了什么个性,不能不算作一种遗憾。 前面说过,整本《镜花缘》的价值观是儒家式的,它歌颂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让有学问的读书人都在故事中得到尊敬。同时,它也描写了一群同样具有那些良好品质的少女,通过她们在才女考试中的表现说明女子也能承担像男子那样的任务。就作者的时代来看,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少女也像老学究那样谈《礼》、谈历史,终究是缺少了一些年轻人的灵性。除此以外,作者借书中人之口,对通俗化的儒家提出质疑,像奢侈的婚葬礼仪、讲究排场的宴会、是非不明的诉讼等。质疑之余,作者又树立起那些海外的“理想国”:君子国、轩辕国。这种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不足,在于宿命论、果报论的色彩过于浓重,这一方面与我自己不相信转世投胎之类的说法有关。书里的好人都有神仙庇佑,逢凶化吉,而恶人都是注定受苦难,下一世要做禽兽的。每次考虑到将来之事,最准的永远是天象、卦象,而且从来没有算错过。固然,正史上的星象和市井童谣也遍地皆是,也是一个比一个准,但我宁愿相信是有智慧的人根据现状判断将来,而假说成是天象以让人信服。本书中常有这种宿命的巧合,仿佛都是注定一般。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即使在今天,不也有相信那些星座之类的说法的糊涂虫么? 总的说来,《镜花缘》还是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发展了我的想象的空间。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所在,就不用我多作评论了。
百慕大三角确有其神奇之处,不能说是完全虚构。但同时也要说,确实有人编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以供娱乐。
譬如有个段子是这么讲的: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控制塔上。人们突然发现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机飞临机场。更惊奇的是,驾驶员和乘客们走下飞机后,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当机场人员告诉他们这里是委内瑞拉时,飞行员大惊,因为他们是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怎么会飞到这里?
随即,更离奇的情节出现了,驾驶员拿出飞行日记给机场人员看:该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时隔35年!
于是赶紧去查证,914号班机确实在1955年7月2日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一直找不到。当时认为该飞机掉入了大海里,机上的五十多名乘客全部赔偿了死亡保险金。这些人回到美国的家里,令他们家里人大吃一惊。孩子们和亲人都老了,而他们仍和当年一样年轻。美国警方和科学家们专门检查了这些人的身份证和身体,确认这不是闹剧,而是确凿的事实。
但读这个故事的人只要略有判断力,就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什么确凿的事实,只不过是一个段子,或者说幻想故事而已!
首先,故事里的泛美航空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只经营海外业务,并没有国内航空业务(1979年之后才开辟)。所以在1955年,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纽约到佛罗里达的泛美航空公司航班。
更重要的是,1990年,也不存在这一事件的任何信息。
所以这只是一个段子而已。
回过头说真实的百慕大,历史上第一个见证百慕大三角的航海家,便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当他的船队靠近百慕大之际,确实出现了凶猛的风暴——哥伦布的笔下如此说:“浪涛翻卷,一连八九天,我的两只眼睛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看见过各种风暴,但是却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
但仅此而已,至于随后的一些故事,就道听途说居多了,譬如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那年,一艘由法国起航的船只"罗莎里"号,运载大批香水和葡萄酒,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去联络。当海军寻找到船只之际,船上已空无一人,但是货舱里的货物均完整无缺,而且水果仍很新鲜。船上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这个故事同样很诡异,但问题在于:谁能证明"罗莎里"号船只真实存在,而不是你随便编了一个?货物均完整无缺,水果仍很新鲜——这些话又是谁说的?法国海军真的接到过报告并派舰去找寻吗?
实际上没有任何凭证。这些情节离奇的故事,其实最早来自1950年美联社有线服务的花边新闻,即类似于《美国故事会》、《海上今古奇观》这一类的地摊报刊,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大吃一惊,然后乖乖掏钱。
当然,今天的自媒体领域,同样也有相当一批人干这一类的活,如果你喜欢听这一类故事,那真是极好了!但如果你不想被忽悠,那么就请你记住四字:莫理他们!
去起点中文网看我的《微小说与小小说续集》吧。
此书于去年12月25日上架,现在还可以免费阅读。
作为后现代小说,跨文体写作,这本书里都是有意思的民间传说、社会新闻,甚至侧重叙事的诗歌、散文、段子、微博(微小说即用微博形式写成的小说,字数在140字以内)、日记……
此书第一集发在纵横中文网,两集相加,已有300多篇微小说和小小说,10万字左右。
虽然已经写成小说,不能给你提供素材,但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我这本书自认为治疗中学生作文选材困难有特效,什么事都可以写出意思(意义)来。
《微小说与小小说续集》第一篇长这样:
《宫斗看多了》
张格格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搞笑道:“本宫回来了!”
他老妈正在精心炒菜,没听清楚她说什么回来了。
她又说:“本宫尚未进膳,未知有否佳肴美味可供本宫一用?”
这回她老妈听清楚了,又想到她平时爱看宫斗剧,就笑着说:“什么本宫本宫的?你给老娘好好说话,要不小心老娘揍你!”
张格格听她老妈这么说,心下一寒,喊道:“卧槽,这么残暴!我严重怀疑我是不是你亲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