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经对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有如下评价:“尔时草创开基。筚路蓝缕。地之里未盈数千。兵之众弗满数万。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师直为壮。荷天之龙。用能破明二十万之众。每观实录。未尝不流涕动心。思我祖之勤劳。而念当时诸臣之宣力也。”“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争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割据辽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正式发动对明朝的战争,但他并没有能灭掉明朝。如果充满愤恨的努尔哈赤灭了明朝,十三陵能否留住可能另当别论了。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基本上是清朝的一统天下了。所以,以愤恨的心理来治理天下就不行了,没有必要做出挖坟掘墓的事。
清朝吸取元朝汉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汉族政策。仿照明制,设立户、吏、礼、兵、刑、工各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民政、刑狱、军事等。仿照明制,设立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地方设置总督、巡抚和州县官。
学习汲取汉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汉文典翻译整理和编撰,八旗子弟接受汉文化教育。提倡“满汉一体”,对原明朝的宗室、官僚规定:“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对很多官员来说,换了朝代官位没丢。采用“以汉治汉”的办法,既能缓解满汉矛盾,协调彼此关系,又利于清朝的巩固,等等。
所以,从清朝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清朝不会拆毁明朝十三陵。
不拆毁十三陵,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满汉矛盾,不引起原明朝的各级官员、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等对清朝更大的愤恨,通过时间延续,慢慢消除对清朝的敌意。
不拆毁十三陵,表明的是一种胸怀,一种接受汉族文化的态度,不但要承认明朝皇陵,对历代帝王也要承认,承认他们曾经是正统的帝王,对他们的陵墓也要采取保护态度,因为清朝也要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不拆毁十三陵,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是为清朝留下一块历史模板,后来清朝皇陵都按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清朝没有拆毁十三陵,还对其进行管理与保护,设置司香内使,作为各陵管理人员,设置陵户,负责陵墓的看护。《大清律》中对各种盗毁明皇陵的行为都有严格的惩治措施。
努尔哈赤的父亲名叫爱新觉罗·塔克世,塔克世是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的一个酋长,算是一个地方领袖。塔克世的父亲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爷爷,名叫爱新觉罗·觉昌安,是明朝的一个边关守将。
塔克世一共有三个儿子,努尔哈赤是父亲塔克世与母亲喜塔喇氏所生,是塔克世的长子,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还有次子舒尔哈齐,三子雅尔哈齐。
万历十一年,父亲同祖父在劝降叛明的内地阿台的时候,正赶上尼堪外兰和李成梁率兵破城而入,父子二人被困与城中。父子二人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后来好不容易才杀出一条血路,总算是冲了出来。刚刚脱险的觉昌安获悉到自己的一个孙女还被困在城里,于是不顾旁人劝阻再次杀进城中,营救自己的孙女。觉昌安久去不归,急坏了城外的儿子塔克世,于是塔克世也再次进城寻找自己的父亲。不幸的父子二人不仅没有找到孙女,而且还双双死在了城中。
努尔哈赤的祖父是在城中被大火焚烧而死,父亲塔克世则是在乱军之中被官军所杀。
如果在往上追忆的话,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应该是爱新觉罗·福满,福满的父亲是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世祖。在往上查就是努尔哈赤第五世祖爱新觉罗·董山,第六世祖董山的父亲爱新觉罗·孟特穆,也叫猛哥帖木儿。孟特穆的父亲叫挥厚母耶乌居,挥乌居大慨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鼻祖吧!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明朝文献称:童、佟),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后金太祖高皇帝。 关於努尔哈赤的名字,明朝人文献多记载为童或佟奴儿哈赤,朝鲜人早期文献记载为老乙可赤、奴儿哈赤,清朝官方文献中则记载为努尔哈齐(见《清太祖实录》)或努尔哈奇,现多称其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对图伦城的军事突袭所傲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但他所朝思暮想欲求报复的死对头尼堪外兰却在大兵压境之下神秘逃亡。是谁走漏了风声?又是谁出卖了努尔哈赤?大战图伦,努尔哈赤功亏一篑
努尔哈赤轻骑直进,直扑扑图伦。次日东方未明之时,便已将图伦城围了个水泄不迪
见图伦城内的人已是插插翅难飞,努尔哈赤吹响了攻城的号角。努尔哈赤的部下,与之自小长大的安费扬古一马当先,率一部人马在城墙之下搭成一道人梯,安费扬古顺着人梯一跃而上,数个守城的兵丁顿时倒在了他的刀下,其他的人纷纷跃上城头,一番血战之后终于将城门由内打开。在城外早已等得急不可耐的努尔哈赤,见城门洞开,立刻率领部下蜂拥而人。猛烈的攻击持续了不到一刻钟,便以图伦城守兵弃械投降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努尔哈赤“得甲三十副,兵百人以归”,取得了起兵之后的第一场大捷,但尼堪外兰却跑了。
当努尔哈赤尚在路上行军时,尼堪外兰已经带领家眷偷偷地溜出了图伦城,逃往嘉班城(今辽宁省抚顺市东大甲邦),努尔哈赤派弟弟舒尔哈齐直扑嘉班,尼堪外兰又仓皇向鹅尔浑(今辽宁省抚顺县河口台)狂奔而去,躲过了这一劫。
告密者是谁
本来计划周密的军事行动,却让尼堪外兰成为了漏网之鱼。如果没有事先听到风声,在努尔哈赤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恐怕怕难逃一死。那么,究竟是谁透露了这个机密的信息呢?
在起兵之前,努尔哈赤曾密会了萨尔浒城城主诺密纳兄弟,并得到他们派兵相助的承诺,然而正式发起进攻时,却不见诺密纳兄弟的身影。出兵心切,努尔哈赤当时也未作他想。
如此机密的行动却被尼堪外兰在事先得知了消息,是谁告的密?不言而喻。“萨尔浒城长诺密纳、柰喀达阴助尼堪外兰,漏师期,尼堪外兰得遁去。”这是民国赵尔巽在《清史稿太祖本纪纪》中给出的解释。
事后不久,便出现了努尔哈赤遇刺,安费扬古之子被绑架的事件。而正在此时,萨尔浒城城主诺密纳兄弟捎来消息。一方面为没有参加突袭图伦城之战带来解释和款意称上次是突然得了急病,方才爽约;另一方面是想约努尔哈赤一同去攻打巴尔达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南),城破之后,所得利益平分。
很明显,诺密纳兄弟的这次主动示好,是因为他们害怕遭到努尔哈赤的报复,个中不知道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努尔哈赤当下也不声张,顺水推舟。紧接着便将安费扬古叫到身边,悄声騙咐了一番。
第三日,务尔哈赤率兵如约而至,在巴尔达城下与诺密纳兄弟汇合。不过他先提出了一个条件,要诺密纳军先行进攻,本部则作为后续力量。
心怀鬼胎的诺密纳自然不敢把屁股让努尔哈赤瑞,坚决表示反对。努尔哈赤又道尔既不攻,可将盔甲、器械与我兵攻之。”诺密纳不知是计,欣然应允,当下便令手下军士脱衣御甲,将武器交与努尔哈赤部。
务尔哈赤见自己的军土穿戴整齐,一声喝令,将诺密纳兄弟团团围住,努尔哈赤大将额亦都一刀挥去,将诺密纳斩于马下;柰喀达见状惊慌失措,拨马要走,结果努尔哈赤磨下的另一员大将鳴哈善手疾眼快,自青背后一枪刺透,将之挑落马下。
眼见两位城主已经双双就戮,自己也失去了甲胄武器,面对如狼似虎的努尔哈赤部,沙尔浒兵只得纷纷表示归顺。
得到了300多名萨尔浒的降卒,努尔哈赤分外高兴,当即分兵两部,让舒尔哈齐与额亦都率一部对降卒予以整点收编,自己则率领另一部向萨尔浒城飞奔而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