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角度: 清代的戏服多,便宜,为考虑成本,所以让僵尸集体换成了清朝的衣服。
2、时间角度: 死亡时间小于100年成不精,死亡时间超过500年成了魔,所以只有死亡时间在100~500间的才可能成为僵尸。如此算来,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传说清朝人下葬的时候都穿着官服。照这么估计,若干年以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僵尸应该是穿着西装、耐克或李宁,带手表,那形象也是没谁了。
3、影视学角度: 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
4、民间传说: 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1、提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相信楼主也知道,就是林正英。他把僵尸片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拍僵尸片都是清朝官服呢?
2、清朝的官服款式看起来很压抑,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如果让僵尸穿上汉服、唐装你想想那么仙的衣服会吓人么,所以由于林正英带了个大头,后面僵尸来历几乎都限制在清朝了。
3、外国是没有僵尸的。按照国外比较出名的灵异传说,只有吸血鬼和狼人之类。最近兴起的也就是生化危机一类,人感染病毒成了丧尸。而中国的僵尸在电影里面,一般是双手前伸,双脚直立,蹦着走路的。国外的丧尸大部分行动比较迅速,这样可以增加电影的紧张感。相同点是人被咬了,都会感染变尸。
4、谢谢观看
可靠消息,其实掉下去的人不是淹死的。他们被打捞上后均发现身上有严重灼伤的痕迹,也就是被烧死的。有关部门还派人调查过。不过调查不出什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在青城山(另一说是十陵镇)挖出了三具古代尸体(可能是清朝),由于管理原因未作处理,结果三具尸体停放了几日后有一具就不见了!传说公安局抓住了7个僵尸,逃了3个僵尸,全部用喷火器烧的,什么一个僵尸可以跳到三楼那么高,很多小朋友还有部分大学生都信以为真。此成都僵尸事件跟中国的另一个“彭加木失踪之谜”这个事件一样,都是病毒的传说,也都有僵尸的传不知道会传染,被感染者有的死了,有的一发病又继续咬人。 最后,龙泉驿发现了几具被咬死的尸体,被传说是僵尸吸血,还上了商报。合江亭咬人也被传说是成都府南河出现僵尸,上了电视。因为病者身冷,穿得厚,穿得多,还被说成了清朝僵尸。消息传开,闹得成都沸沸扬扬。成都军区用了大量的人员来处理此事,后来才慢慢平息。
谈起香港僵尸电影,人们会立即想到林正英塑造的道长形象和身穿清代官服、青面獠牙的僵尸形象。这种认知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兴盛时期所拍摄的僵尸片。事实上,香港电影所塑造的僵尸形象,并非都是身穿清代官服。在80年代之前的漫长的44年之中,香港僵尸片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西方同类型片的模仿比较明显,僵尸的设定也是以吸血鬼为主的;上个世纪90年代僵尸电影衰落之后,这种吸血鬼的设定又有一定程度的回归。而身穿清代官服的僵尸形象,主要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鼎盛时期的僵尸形象。
至于僵尸穿清代官服,这与清代志怪文化、湘西赶尸风俗、清代服饰更适合镜头等因素有关。
一,身穿官服的僵尸多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僵尸电影中,之前之后的僵尸电影还有吸血鬼形象
1.香港最早的僵尸电影中的僵尸,源于西方吸血鬼“德古拉”
(吸血鬼德古拉成了香港第一部僵尸电影的形象来源。)
可能不少人并不知道,香港的第一部僵尸电影,拍摄于1936年,它的名字叫《午夜僵尸》,是香港南粤影片公司出品。其故事情节,或许很简单:兄弟二人为了争夺家产,结果兄长放火将弟弟活活烧死,继而将弟弟的尸首投进大海,企图毁尸灭迹。岂料,弟弟却变成僵尸,回来找兄长报仇。
故事情节很中国化,但其塑造的僵尸形象,却来源于西方吸血鬼“德古拉”。因为当时在西方以吸血鬼为形象的恐怖电影正在西方上映,这就影响了当时香港第一部鬼怪片的取材。也可以说,《午夜僵尸》就是依据同一时期国外恐怖片的模式拍摄的。但其中的僵尸形象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僵尸形象,而是西方的吸血鬼形象。
(香港起步期的僵尸电影,是以西方吸血鬼电影为模仿对象的,少有本土的形象。)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香港至少拍摄过三部僵尸电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午夜僵尸》外,1939年香港大明星影业公司拍摄了《鬼屋僵尸》;同年,香港山川公司拍摄了《三千年地底僵尸》。40年代香港沦陷,电影拍摄几乎停止,后来电影复业也没人拍摄僵尸片。
直到1957年,僵尸电影才回归荧幕。该年,香港港新华影业公司拍摄了《湘西赶尸记》;1958年,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了《尸变》;1959年,香港邵氏制片厂拍摄了《僵尸复仇》;1962年,导演李铁拍摄了《吸血妇》。
所以,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香港一共只拍摄了7部僵尸电影。这一个时期,基本上属于香港僵尸电影的萌芽期与发展期,僵尸形象并没有固定到清代官员的形象上去。
2.身穿官布青衣、头戴翎花的僵尸形象的独特认知,始自《僵尸先生》
(《鬼咬鬼》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的开端。)
上个世纪80年代,是香港僵尸电影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票房还是拍摄数量,都是可谓空前了。
1980年的《鬼咬鬼》被认为是香港僵尸片真正的开端。因为它的其中的一个片段就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僵尸形象和既让人熟悉又让人陌生的茅山术。僵尸身穿的官服与寿衣相似,茅山术即道术中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道术,当这种源于身边的事物被搬上银幕的时候,就很有一种跟现实联系的真实感,所以就会很引人注意了。
(《僵尸先生》中的清代官服僵尸形象,成为人们对香港僵尸电影的独特认知。)
而对香港僵尸电影独特的认知,正是来自于香港僵尸电影鼎盛时期所拍摄的《僵尸先生》,那个穿着清朝官服、头戴花翎、面目可憎的僵尸形象,基本上就是从这个票房大卖的电影中而来的。
而事实上,那个身穿官布青衣、头戴翎花、吸食人血、不死不休的僵尸形象,是1957年的《湘西赶尸记》所创造的。在那个以吸血鬼为主角的时代,将僵尸形象本土化,这是该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20多年后,复兴的香港僵尸电影继承了这种形象。
《僵尸先生》的成功,引发了僵尸片拍摄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85年到1989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就拍摄了12部僵尸电影。
3. 上世纪90年代,吸血鬼又回归僵尸电影中。
(《僵尸医生》又让香港僵尸电影回归到吸血鬼套路。)
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走上没落。《非洲和尚》和《新僵尸先生》,票房表现都不怎么样。这个时候,电影界就开始想点子了,或许以为原有的清代官员形象人们看腻了,就想起西方吸血鬼的桥段来,《一屋哨牙鬼》和《僵尸医生》,就是完全效仿的西方的吸血鬼电影,但都没有成功。
(《一屋哨牙鬼》也颠覆了人们对香港僵尸电影的认知。)
倒是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值得提一提,其人物的形象大部分参照了西方的吸血鬼僵尸,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然后再加以现代化的包装,放到了香港的背景下,让人感觉新鲜又刺激。此外,该剧还加入了探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细腻描写,结果大受欢迎。
之后,在2001年拍摄的《赶尸先生》和《僵尸大时代》,拍摄的手法有一定的突破,但无法超越上个世纪80年代的僵尸电影了。
所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僵尸电影也并不一定就是身穿清代官服的,又部分回归到吸血鬼的形象中去了。
二 僵尸身穿清代官服,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从时代背景上来说,跟新浪潮运动的兴起有关。
(香港电影界的新浪潮运动,对僵尸电影中的僵尸形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创造这么一个形象,应该说和香港电影界1970年代掀起的新浪潮运动分不开的。新浪潮运动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技巧的年轻导演,他们将国外学到的电影理论运用到香港电影中去,因此也成就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多元化格局。
具体到僵尸电影,就是这些新浪潮导演带领下,他们吸收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合到僵尸电影中去,摸索出了一条独具东方特色的港味僵尸电影之路。这不仅成就了僵尸和道长的形象,还将这些形象带到国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从文化资源上来说,清代志怪小说资源丰富。
(清代志怪小说的影响,也在香港僵尸电影形象塑造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僵尸的传说,盛行于明代中叶以后,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在志怪小说创作方面,更是前无古人。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僵尸的记载就有不少。所以,从僵尸的朝代设定上来看,将其设定为清朝人的形象,更与人们从书本上获得的认知较为接近,也更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3. 从影视学的美学效果上来看,清朝官服从拍摄的角度而言可能更适合僵尸的形象。
(穿着清代官服,效果看上去咋样?)
清朝的官服直统统的,颜色也比较深,加上官帽的形状,与传统的汉服不一样,看上去比较压抑、比较沉闷,而明朝、汉朝等时代的官服颜色较浅,也比较宽大,演员传上去更像是神仙,与僵尸的形象大相径庭,不是很合适。
4.从传统文化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的“归根”思想和湘西的赶尸风俗,催生了赶尸人这一职业。这一职业形象曾在沈从文等著名作家的笔下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记载。而这些作家记载的赶尸故事多发生在清末或民国时期,建国后就已经不存在了。而将其中的僵尸设定为清代人物风格更符合这些风俗盛行的时代。
(湘西人赶尸的风俗,也对香港僵尸电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从故事情节的设定上来说,死亡时间较短的尸体成不了精,并且容易被人们制服,死亡时间太长的则成了千年老妖,制服的难度较大。因而,将僵尸形象设定为清代,正好死亡时间不过百年,还属于僵尸中的嫩尸,道长们有能力制服它,这样更容易展开故事情节。
所以,这一时期塑造的香港僵尸形象,本身就有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叠加的文化表象形成了香港僵尸电影中独特的将是形象。
僵尸的记载多源于明清时期,明清之前虽然有各路妖魔鬼怪,但是基本没有现在这种僵尸妖魔的存在。
到了明清僵尸记载比较多,尤以袁枚的《子不语》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最
但是到了电影电视剧中,僵尸几乎是统一的清朝官服打扮,为何对清朝官服这么情有独钟呢?
这估计就要问问洪金宝了,他监制的《僵尸先生》开启了香港僵尸片的热潮,可以说是设置了僵尸片的文化模式,影响了后续绝大数的僵尸片。
比如人死后不咽气会变僵尸,葬的不好会变僵尸。
受活人阳气会事变(洪金宝的鬼打鬼最先出现,后来僵尸翻生也用了这个设定)。
此外闭气躲僵尸几乎是所有僵尸片的设定可见潮流的带动作用有多强(活死人之夜与生化危机也引领了国外丧尸的设定)
而给人僵尸都是清朝的印象主要来自影视中僵尸都穿清朝官服,我们来推测一下。
1.服饰色调与特点。汉服都知道,比较宽大飘逸,色彩方面也比较艳丽。明显不适合恐怖片的基调,而且穿着汉服蹦哒,估计没几下演员就要摔跟斗。
但是清朝服装就方便多了,深深的颜色,冷清清的格调简直为恐怖片量身定制。 而且清朝官服一改汉服的袖子宽大,紧口,加上从上到下一个整体,视觉上就感到沉闷。
2.从神话角度上讲,僵尸超过500年就成魔头,所以500年以下的最符合。而至于为何多穿清朝官服呢? 可能因为南方家祭祠堂,多会放一些先祖的画像,多着官服,逐渐形成固定印象。
3.从成本角度看,这才是主要原因!!!清戏比较多,所以套清朝衣服成本比较低,而且比起复杂的汉服,清朝衣服简化比较容易,从上往下一套就可以了。
至于满汉矛盾,嘲讽清朝什么的,个人认为是过度解读了。
最可靠的推测当然还是第一条跟第三条。 当然了最直接的还是经典影片的带节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