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首先慈禧过生日没有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其次,北洋水师的军费并未完全花到正地方。即使在《走向共和》中,北洋水师也腐败地很,黄瑞兰就贪污了大量炮弹钱,后来阅兵时,这几个细节更是注定了,北洋水师必然会失败:
1868年开始,日本明治天皇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同一时刻,中国的同治皇帝还在老娘慈禧太后的指导下,进行着剿灭捻军的战斗。
随着各地叛变接连被剿灭,清朝廷开始推行“洋务新政”,清朝的国力也有所上升,史称“同治中兴”。
光绪帝即位后,同样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推行洋务,北洋水师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军,并初具规模。1888年,醇亲王奕譞受慈禧太后指示,以及李莲英的陪同下首次到北洋水师阅兵。1894年,北洋水师最后一次阅兵,此次阅兵李鸿章召集了各国使节和媒体,可谓规模宏大。
在《走向共和》里,导演把这两次阅兵合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这么荒唐的一幕……
一、
李鸿章视察完了北洋水师,下一步便是准备阅兵大典了,而在这之前,抓了一个日本间谍。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日本这个国家,这是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不容小视。日本人打仗,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而且几次战争都是主动发起,不要因为发动珍珠港战役而否定日本的全部。
其在发动战争之前,必然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情报,后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其实日本足足准备了几十年。包括通过扩张满铁附属地,实行行政权力,包括经营矿山、海港等实业控制东北经济,还包括贿赂官员,扶持傀儡,寻找合作者,控制舆论。
以及长时间的移民,外加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源、社会、文化教育、民风民俗、法律法令等,进行情报收集。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侵华时使用的中国地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要详细地多。甚至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图,小到每一座房子,每一条小溪,包括建筑大小,甚至连兵力部署都一清二楚。
扯远了,回到剧情,回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丁汝昌汇报抓到了一个日本间谍,可惜,一转身,他又把日本间谍给放了,为此李鸿章竟然没有怪罪:
“就是以后两国交兵,依靠这些鬼蜮伎俩,也成不了大气候。”
自古打仗,都要先派前头兵打探军情,这么浅显的道理,曾经的淮军将领李鸿章不会不懂。
二、
所以,李鸿章认同将这个间谍放走,更可能的原因是怕刺激到日本,更多的是从外交礼仪上考虑问题。寄希望于震慑日本,让日本有所顾忌不敢胡来,而不是积极备战,靠真正实力干趴下日本。
果然,李鸿章随后对北洋水师官兵们训话时,就提到了自己这次阅兵的三个目的:
“一是扬我国威军威,让对我怀觊觎之心的人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二是让朝廷知道,给海军的钱用的是地方,借以平息物议,消弭诽谤;三是通过阅兵,调动士气,凝聚军心,使我北洋海军全军将士,以为朝廷尽忠为荣,以身在北洋为荣。”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的策略,就是假装成一个大胖子,用来吓唬别的国家,当然这个别的国家主要还是日本。
其次,则是拥兵自重,用来震慑那些政见不同者,用来从清朝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最后,则是凝聚北洋水师的士气,不仅让别人说北洋水师好,自己也得认为自己的北洋水师好,成为李鸿章自己的武装力量。
其实说来说去,醇亲王代表朝廷前来阅兵,李鸿章最想达到的目的,无外乎一个“钱”字,主题思想就是要钱!
最好能要五百万,还能多买几艘军舰,退而求其次也得一百五十万,能买速射炮,再不行就六十万,好歹能维持官兵们的生计。
三、
盛大的阅兵式还是如期举行了,但对如何安排李莲英的事情,丁汝昌和李鸿章犯了难,这也非常好理解,因为大清朝有祖制:
“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清朝主要吸取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所以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太监的法令。但在李莲英这里,却破坏了好几个规矩,其中就包括太监官职不能超过四级的规定。而李莲英是被慈禧太后亲封正二品总管太监,历史上李莲英跟着醇亲王去阅兵时,专门把正二品官服换成了正四品。
在剧中,李莲英则直接官服都没穿,就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免得违反祖制。但毕竟是一个阉人,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军舰上全都是阳刚男儿,是阳气,阉人是阴人,阴气重,他们上了军舰后,会把风水打坏,不吉利。
其实不光阉人上军舰不吉利,女人上军舰也不吉利,但是话又说回来,假如是慈禧太后亲自来阅兵呢?
李鸿章和丁汝昌的态度必然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慈禧太后能上军舰,那是北洋水师的荣誉。那是肯定的,慈禧太后的阳刚之气,一船的阳刚男儿都比不上。
李鸿章当然清楚慈禧太后派李莲英前来的原因,李莲英就是代表慈禧,醇亲王是代表光绪帝,你李鸿章到底是亲皇派,还是亲太后派?
四、
李鸿章最终还是没让李莲英上军舰,理由也有:
“这海上无风三尺浪,军舰甚是颠簸呀。新正水手年轻力壮,尚且吐得死去活来。大总管久居宫中,不比成天鞍马上过来的人,怕你受不了这份儿折腾啊。”
梁子是接下了,后来李鸿章再去求银子,李莲英可就拦着了,甚至递上来的三千两银票都不接,反而退了当初送脚气水的钱:
“你我同朝为臣,别因为这点儿小事坏了规矩……”
李鸿章或许迷信,但是他为什么不让李莲英上军舰,应该不止迷信这么一个原因,也有可能他是怕慈禧太后在试探他,试探他是否坏了规矩。
因为后来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耳边给李鸿章上眼药的时候,慈禧太后斥责他: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诉你,不让你上军舰,是我准了李鸿章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臣跟宦官谁重谁轻,慈禧太后还是分得清的,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真要问罪李鸿章,于大局不利。
回到题目,为什么说这次阅兵,反而点燃了北洋水师灭亡的导火索呢?
五、
先是整个演习弄虚作假,其他的军舰就不提了,专提定远舰,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亚洲第一巨舰。
可惜他的主炮只有三发炮弹,幸亏这是演习,真的参战的话,三炮发完就没炮弹了,仗怎么打?
丁汝昌为了让阅兵顺利进行,这已经不是演习,而是演戏,因为靶船上有三名士兵在点火。等于事先埋好炸药,然后定远舰放空炮,看到主炮冒火之后,士兵就人工点燃炸药。
这段剧情演的有点问题,好像是三名士兵知道自己会被炸死,既然最后会被炸死,为什么要派三个人呢?
这三个人应该是互相监督的,防止有人不点,至于怎么预防他们不肯点。那就得从他们的家属说事了,后来李鸿章命令丁汝昌安抚好他们家人时就能说明一切。
实际上,剧中好像是点一下,炸死一个,其实不然,那些防炸沙袋就是证据,点一下不会炸死人,士兵会躲起来。之所以这三名士兵最终被炸死了,完全是因为醇亲王看到兴头上,要求定远舰直接把靶船炸沉。
如果继续靠点炸药营造被炸的痕迹,那么靶船不会沉,所以,定远舰第三发炮弹,实际打出来的是实弹,三名士兵不是被炸药炸死的,而是被炮弹炸死的。
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理解当时的李鸿章为什么流着泪,众官兵也一个个热泪盈眶,那不是激动,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三名士兵会被炸死。
随后的晚宴更是奢侈豪华,北洋水师的钱不去买炮弹,弄个这么豪华的建筑:
“欧式的风格,浪漫的情怀。”
弄虚作假,倒不至于影响到后来的惨败,由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表现地太过完美。反而让醇亲王,让李莲英觉得没什么问题,更不会缺银两,反而对李鸿章要钱起到了反作用。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叫来参观的各国公使,尤其是日本公使,他会想当然地认为李鸿章这是在挑衅日本,不仅不会被吓住,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别忘了前面丁汝昌放走的那个日本间谍,他必然已经搞清楚了北洋水师此次演习完全是造假。
别国的公使还在讲日本怎么打得过大清,而日本的公使却已然清楚北洋水师就是只纸老虎。但他必然也不会当面说破,因为他还得回去说服日本天皇,继续增加日本海军的投资。
实际上也是如此,见北洋水师如此强盛,日本天皇也开始勒紧裤腰带买军舰,连日本臣民也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于是“吉野”号军舰就这样被日本买走了,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该舰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兵是好事,但也要实事求是,不然就像这个国家一样了,人人抱着一个核辐射标志的背包,咋,自杀式核武器袭击吗?
北洋水师或许军费不足,但是如果李鸿章能把有限的钱用到正地方,或许不会输得那么惨!
谢邀请。甲午海战清国失败的原因很多,日本的炮药比较先进只能算其中一个原因吧,肯定有关系,谈不上到底有多重要。认识到炮药的爆炸力的重要是日军理念的领先,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资料集中突出了清军北洋的很多炮弹装了“假炸药”,炮弹打中敌舰不爆炸,说是“腐败”造成的,其实有点冤枉人了。镇远等舰制造的年代镇远志远等军舰比较先进的,吨位庞大,对全亚洲国家的海军实力都是“碾压”的,所以镇远等舰的大口径舰炮在设计上就有发射“实心弹”,靠炮弹巨大的质量和动力杀伤敌舰的,这没问题。问题是成军十几年后,海军发展很快,军舰航速大幅提高了,舰炮射速也提高了,炮弹也开始“爆炸”了,甚至炮药都发展成了“下濑火药”了……清国这边也不是这么多年就没人知道这些事情,可是多年海军军费被挪用,连“工资”都不一定拿的齐,军舰下水多年完全没有保养,那还有心思“投资”去换更大威力的舰炮或者炮弹啊。
甲午海战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北洋水师的开花弹太少,主要是开花弹清朝技术不过关,很难制造。“开花弹”最开始的时候被叫做空心弹,就是空的铁弹壳,里面放上火药,通过延时引信来引爆它 。
开花弹出现的时间很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时期的“开花弹”,由于制造工艺太落后,所以火炮发射的时候非常危险。火炮发射时要先点燃“开花弹”上的引信,把开花弹放进炮管里面时引信朝前,然后在迅速点燃火炮上面的发射药引信。那时候的炮管直径要比炮弹直径大,发射药被引爆后,会从“开花弹”和炮管之间的缝隙里面喷出来,极容易引燃“开花弹”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导致提前爆炸。而且当时的铸造工艺不能一次性生产炮弹全壳,要一半一半的生产然后拼凑起来,这种壳子很脆弱,很容易被发射药爆燃时摧毁,再者除了危险外,即使成功发射出去威力也很小~,所以“开花弹”在那时候一直流行不起来。直到到了近现代史,新型延时引信和能够保护炮弹的木托出现,“开花弹”才开始大规模应用。
新型延时引信:木管引信,一般是锥形信管。如下图
这种木管引信是插入炮弹内部的,只留引燃点露在外面。
木管引信基本构造:木管的两头都是木头,中间一大段是空心的,里面放上燃烧速度很稳定的药埝,木管上面提前标好刻度,在发射时炮兵会根据距离的远近估算炮弹飞行的时间,然后在对应刻度上挖出一个孔(能够接触炮弹内部的火药),再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弹内。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据炮弹发射距离来标刻的,都是经过大量实验汇总计算出来的。打个比方:燃烧一根香的时间内,你能跑十公里;那么你跑五公里,就用半根香;2.5公里就是四分之段香。就这样提前在木管上标好刻度。
炮弹木制弹托:就是炮弹底用木制托固定住,保护炮弹底部,如下图。
当时铸造工艺落后,炮弹的弹壳壁承受不住大量发射药爆燃后的压力,开花弹一般都用低膛压的火炮,射程自然大打折扣。在炮弹底部装上木制木托可以在发射药爆燃的时候起到保护“开花弹”的作用。而且木托“开花弹”发射出去后,前头重后头轻,类似于羽毛球,使得弹道更加精确。在发射木托“开花弹”时,不用提前点燃开花弹,直接点燃火炮发射药的引信就行,发射药爆燃后一部分会从炮弹和炮管之间的缝隙喷出来直接引燃“开花弹”的引信,然后发射出去。
近现代史时的“开花弹”就是这种原理,新型时间延时引信和木制弹托。
我是铁血战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任何1场现代化战争,都是复杂因素决定的结果,尤其同综合国力有很大关系。
甲午海战固然是北洋水师惨败,日军军舰实力占优。
但仅仅8年前,1886年时期,北洋水师还敢在长崎港耀武扬威,上门欺负。
当时北洋水师装备定远、镇远铁甲舰,排水量都是7000多吨。
而日本只有很烂的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而日军后来在黄海海战很牛的7艘主力舰,包括吉野之内,5艘还没有购买,2艘刚刚下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然而,短短8年内,日本新购了5艘主力舰,实力大大超越了北洋水师。
而北洋水师则1舰不买,最终被联合舰队打成了靶子。
其实,黄海海战就算北洋水师打赢了,意义也不大,因为当时日本已经购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舰,很快就要服役,到时候连定远和镇远也没有丝毫优势。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海军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好体现。
海军建造要耗费巨资,还有❀费漫长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工业、教育各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我们以甲午战争为例,清廷倾其全部,连骗带借高利贷,一共凑齐了7000万两白银。
其中主要是1894年11月、1895年2月先后两次向英国汇丰银行所借,分别为1千万两和1800多万两白银。
当时满清已经捉襟见肘,再搞100万两银子也很困难了。
而日本通过财政和向国民发放战争债券,轻松筹集了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
而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1亿2000千万两银子,也就是说筹集的军费,还有4分之一没有用掉。
要知道,日本国土只有中国1/30,人口只有1/10,日本却能筹集如此巨额军费,满清却要靠求爷爷告奶奶借钱。
这就是综合国力的差距,日本当然能够打赢。
甲午中日海战,1894年9月17日清朝海军北洋舰队致远号主力舰管带(舰长)在弹药将尽,
舰船受负重伤境况下,下令舰船撞向日本海军主力舰吉野号
以求同归于尽!
但因撞向航行中被日舰鱼雷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鱼雷爆炸
,舰上246位将士全部为国壮烈殉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