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818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林党商税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东林党其实小编不太了解,但是感觉这个什么党的好像十分的可怕,并不是什么好玩意了,其实他们就是明末的江南集团的士大夫官僚集团了,所有其实还真的是挺坏的,那么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东林党不收商税,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哦?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近一两年,关于大明东林党不收商税这个问题,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是你说为啥不收,很多人张口就来一个东林党自私自利,不爱国。在深究,很多人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事实上,很多人是嘴里说着什么不受商税怎样怎样的,却压根不了解明代的商税制度。确切来说,明朝不是不收商税,而是自己定的商税太坑。事实上明代朝贡贸易制度崩溃之后,商品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相应的,商业税收也就成了国家总收入中的一个重要份额。在何本方的《明代榷关浅析》中,详细介绍了明代商业税收在各朝中的比重。单说内地关税(钞关),就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占额3%涨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10%。后来因为朝廷大兴土木、皇室奢靡、辽东战事开启,商税中的钞关岁入在天启五年(1625年)到达了480多万两,是万历二十五年407500两的近12倍,由此可以看到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对于商业税征收的部门,可以说是衙门林立,有税课司、竹木抽分局、钞关等(这是几个最重要的)。税课司,隶属于户部,职责是制定各类商品的纳税细则并收取商税;竹木抽分局,是从商人的木货中抽取若干实物供应朝廷的土木工程,到明朝中期,这种实物抽取逐渐变成了等值货币的征收;钞关,出现于明朝中期,因为明初纸币泛滥导致纸币大幅贬值,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朝廷采取措施疏通钞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强收宝钞来加快宝钞流通,故而在各地官道设立税口,类似于现代的高速公路收费,只不过收的更多。除了政府的专门税收部门,明代的宦官在得势之后也会染指商税。从中央会有内监被派到各地的税课司去搞监察,因为明代文人的地位大多数时间是不如内廷宦官高的,因此各地出于讨好的目的,就会让宦官拿些分红,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了。到了万历二十四年以后,明神宗强加矿税,给大明各地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江南地区出现市人阶级的暴动,专门反抗万历的矿税政策,这伙人中的精英,自觉地在东林书院总成一个政治团体,一起论政议政,这就是后来的东林党。
关于税率,明初规定三十税一,针对一种货物,实际操作起来却是还要加收运输费、货税、门摊税,所以事实上三税一相加,就是十税一,也是不低了,毕竟在古代的农业帝国中,商业税无论如何也是占不到主流的位置的,即使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宋代,商税也只是占国家总税收的30%不到(什么70%、90%的过分了,你就是工业时代这个比例都很夸张,不切实际),而大明仅是关税就已经占了总税额的10%(万历年间),可以说比例其实很大。但为啥总感觉收不到钱呢?那就要说说明代的税制了。
明代商业征税,第一个是申报制,政府规定,商贾要向税务机构登记所有的货物数目和名称。坐贾申请占籍时,必须向当地的官府或税课局自报所货所业。行商持货出发前,也要在当地申办填写路引时必须将其资本、货物等“明于引间”,途经水陆关卡,在钞关设置前须在广济、长淮等关填写商船物货,并送税课司征税;建立钞关后须填写船单,船单中须开列船户籍贯、姓名,货物名称、数量、起止地点以及船只式样、梁头尺寸和该纳钞银若干等。船户报单后,钞关据报单征税并放行。行商住店时,必须在店历上填清经销货物名称,牙店主人及船埠头还要对过关的报单进行核查并上报,税课司局照报单所填商品数量、品种,与本部门纳税登记互为参照确定税银。客商交税后,商人持司局开出税票才能进人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个是时估制,各种商品皆估价收取,并强化由官商合作估定商品价值进行征税。但在明中期之后,各级政府对商贾实行重征政策,税种税目剧增,这种以官商合作对商品估价再征税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加之朝廷在招商买办大宗物料的会估制名存实亡。因此,税前的时估制终被弃置而消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