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他弟弟赵光义。
持续三百年的宋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而是给了弟弟赵光义。按照子继父位的中国传统,为什么赵匡胤居然会违背祖礼,将皇位传给弟弟呢?依照礼法能够继承赵匡胤的皇位的子嗣又还有谁呢?
北宋初年有两段谜案一直未解,一段是金匮之盟,一段是烛影斧声。这两个谜案都是围绕着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继位而产生的。我们先来看看金匮之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父亲早逝的他,一直在母亲杜氏膝前尽孝。后来杜氏重病,在弥留之际,将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唤到近前,她语重心长地对赵匡胤说,前朝后周之所以亡国,是因为继位皇帝年龄太小,赵家才有机会陈桥兵变,夺取天下。
而赵匡胤的儿子年龄都较小,并不适合掌握天下。如果赵宋想要长久,就一定要立长立贤,而不是偏袒儿孙。晋王赵光义龙行虎步,素有贤名,等到赵匡胤百年之后,可以将皇位传给晋王,可以保证赵宋王朝兴隆昌盛。赵匡胤听到母亲的话,有一些迟疑。
这时,杜氏又对赵普说,你是丞相,我今天特意让你一起前来,就是想你做个见证。你现在就当我的面立下文书,将遗诏放在金匮当中。将来天子继位,按此遗诏执行。赵普见太后要求,只得写下遗诏。从此,赵光义就成了赵宋王朝名正言顺的法定继承人了。
与赵光义同时享有继承权力的还有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其中赵德芳是宋皇后的养子,是赵匡胤继承人中非常有分量的一位。可是经此一事,无论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都不再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皇位。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叔叔君臣相待。
我们再来看看烛影斧声又是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匡胤生命的最后一晚。那一夜,赵匡胤突然命人把大臣们全都叫到宫中,然后单独宣召晋王赵光义进屋议事。在屋外的大臣们透过屋内的烛光看到皇帝正在和晋王不断地谈话。
忽然,他们看到皇帝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好像在挥舞着手中的东西,并且大声呵斥道,你一定要这么做,你必须做好之类的话。几次三番,大臣们不得宣召又不能进去,只能跪在外面等候。直到后来,赵匡胤的声音停了下来,晋王赵光义打开屋门,宣布皇帝驾崩。
之后,赵光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顺利继承了皇位,成为了赵宋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这时,很多人就提出怀疑了,赵光义和赵匡胤那晚在屋内聊了什么?是什么让赵匡胤如此大动肝火?赵匡胤的突然离世是不是和赵光义有关?甚至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实际上,无论烛影斧声中有多少故事,赵光义的继位都是合法的,也合乎宋太祖赵匡胤本人的意愿的。首先,早年赵普就曾劝说赵匡胤不要按金匮之盟的约定执行继位,被宋太祖拒绝了。之后,赵匡胤将自己的儿子赵德芳放在了边疆,不让他有可能参与继承一事。
接着,他大封弟弟赵光义,封他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同平章事、晋王。这每一个封号都大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充分说明了赵匡胤对弟弟的认可。试想,如果赵匡胤有意传位给儿子,怎么可能给存在威胁的赵光义如此大的权力?
结语:赵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仁德治天下的王朝。从宋太祖到宋神宗一共五皇帝,都以仁、简、俭为己任,他们不爱铺张浪费,希望通过对自己的约束来教化百姓,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赵宋王朝才在地缘政治的侵扰下挺立了三百余年。
而赵光义的继位,既合法,又合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验证了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明知。他们选对了继承人,赵宋王朝在赵光义和他的后代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明之巅。
答:唉,怎么说呢?如果提问问题的您,是真的关心永昌陵是否被盗,请您一定要认真、耐心地读完我的回答。
赵匡胤的永昌陵是怎么来的呢?
赵匡胤的祖籍为河北涿郡,但自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打包孝敬给契丹人后,他的父母移居河南洛阳。
赵匡胤本人即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赵匡胤的父母死后葬于河南府巩县永安陵——现位于巩义西村公路东侧路旁。
根据北宋野史文莹和尚所修《玉壶清话》以及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巡西京洛阳,回程路过巩县,专门拜谒了父母葬地永安陵。
在登上永安陵西北角楼时,他心有感触,回顾左右,有些忧伤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有始必有终啊。
然后,向卫士索弓箭,朝西北方向尽力射出一箭,指着箭落处,命人埋石马一件,郑重其事地对大臣说:“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为永昌。”
这,就是永昌陵的来源。
这件事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不好说。
反正,短短几个月后,就发生了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事件,赵匡胤驾崩了。
《玉壶清话》还记:赵匡胤在朝拜安陵时,曾流着泪对父母灵位说了句奇怪的话。“此生再不得朝于此也。”
该年,赵匡胤才50岁,似乎,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会出事了。
因此,反而让人对这则记载感到不可信。
现在到永昌陵遗址参观,永昌陵区距离永安陵区有600多米——赵匡胤站在永安陵西北角楼射出的箭,能有600米射程?
拉倒吧。
永昌陵建成时,是非常壮观的,陵区占地约4000亩,据说,陵区里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
现在,已经成了农田,放眼望去,水稻青青,仅余永昌陵陵台(坟头)冒出,另有华表、石象、瑞禽、角端、石马、石虎、石羊、文、武臣石像等整整齐齐地佇立在田间地头。
不用说,赵匡胤的永昌已经彻底被毁了。
为什么毁得这么严重呢?
怪就怪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不争气啊。
那个喜欢书法、绘画和沉迷道教的道君皇帝宋徽宗搞垮了大宋国力,金兵入侵,靖康之难爆发,北宋随之亡国。
金兵对宋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他们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尸骨遍地,满地狼藉。
岳王爷曾领岳家军前往巩县驱逐金兵。
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在金兵走后,前往巩县谒陵,向赵构汇报说:“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
永泰陵是宋哲宗的陵墓,宋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方庭硕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仅此而已。
岳家军退去,由金国扶植下成立的“大齐”伪皇帝刘豫又再次带人挖掘北宋皇陵,盗取财物。
在刘豫的带领下,民间的盗墓者蜂拥而起,他们跟在刘豫的后头,把宋陵淘了个精光。
赵匡胤尸身喷了盗墓贼一口不明液体的故事,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
元代的《庶斋老学丛谈》是这样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山陵,在金之末年,遭到了河南朱漆脸等人发掘。朱漆脸取其宝器,又欲取尸身上所系玉带,但尸身重不可得,就以绳穿过其臂,将尸身吊起,放能从容解带。哪料,在凑近解玉带之时,被尸口喷物到脸上,洗之不去,人因呼朱漆脸,后败露,杖死。
每个人心中的历史上十大未解之谜都不一样。
我心中的十大未解之谜是:
一、九鼎去哪儿了?
九鼎是镇国神器,象征华夏九州。作为镇国之宝,至今下落不明。有一种说法认为九鼎在秦始皇陵,是真的吗?
二、传国玉玺的下落?
传国玉玺由和氏璧制成,是皇权的象征。自从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自焚后,传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三、《兰亭集序》的下落。
作为中国第一行书,有人说是被李世民带去了昭陵,也有人说是散秩了,这件国宝不知道哪天才能重见天日。
四、建文帝的下落。
自从朱棣攻进南京,建文帝在宫中放了一把火,从此生死不明。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了,朱棣也找了他几十年,他究竟上哪儿了?
五、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吗?
关于李自成的生死,历来就有很多种说法。那个“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吗?
六、武则天的无字碑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一块没有字的石碑?她到底什么意图?
七、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吗?
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宝藏被转移或者埋藏?
八、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秦始皇铸十二铜人于咸阳,秦灭后不翼而飞,是项羽毁了还是董卓拿去铸钱了?
九、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
这个很多人都好奇。
十、成吉思汗葬在哪里?
人类何时能解决这些谜团,我看只有天知道。
古代有个叫张良璧的人,为长寿,吸食了9名女童的阴气,导致6名女童死,3名女童残。
张良璧被官府逮捕后,官府要将他斩首示众,却遭到皇帝的极力反对。皇帝重新判决了张良璧,这令皇帝赢得了万众民心!张良璧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是当地的一个大富人。张良璧有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巴结当地的官员。张良璧给官员送的钱很多,以至于官员们都尊称张良璧为“张爷”。因此,张良璧在当地是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人物!张良璧养老的小日子是滋润的,毕竟他想吃美味有美味,想看美女有美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催得张良璧逐渐老化,张良璧是想吃美味吃不下、想看美女看不清了。张良璧发现自己老了,意识到他没多少日子了。嚣张惯了的张良璧,不想屈服于岁月(主要是怕死哈),便决定与岁月作斗争。张良璧开始四处寻找长寿秘籍,渴望返老还童,再活个五百年。结果,张良璧在一本破书上,真的找到一个所谓的长寿秘籍,只是这个秘籍实在是邪乎。秘籍说,男人老了,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而老年人吸入女童阴气,可滋生体内阳气。阳气足了,男人就可以返老还童,重返青春。一般人看了这个“秘籍”,会觉得恶心、虚假、搞笑。但为了长寿已走火入魔的张良璧,看了这个秘籍,竟觉得秘籍说得头头是道,甚至看秘籍时流下了口水。张良璧成了这个秘籍的疯狂信徒,他决定依着这个方法,去实现自己的长寿目的。张良璧眼珠子一转,脑袋一敲,计上心头,有了吸女孩阴气的方案。张良璧立马上了街,在街上比较来比较去,终于在一个穷人手里买来一个女童。张良璧将女童牵回家,然而告知府中上下,女童将在府中做下人,为公子、小姐们端茶倒水。然而,悲剧的是,女孩才来到府中半个月左右,就离开了人世。张良璧哭着告诉大家,女孩死于突发恶疾,大夫尚在来诊治女孩的路上,女孩就一命呜呼了。大家对女孩的死感到很蹊跷,但大家看看张良璧,为了女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便听信了张良璧关于女童之死的说法。大家反而安慰起张良璧,要他忘记悲伤,往前看。因此,也就无人去调查女孩的真正死亡原因了。如果要在张府评选出一个影帝,这个头衔非张良璧莫属,因为张良璧用虚假的泪水,骗得了大家对他的信任。是的,张良璧哭女孩的时候,是假惺惺的泪。而张良璧之所以要影帝附体,大演感情戏,是因为他想掩盖掉他害死了女童的事实。对的,女孩死于张良璧之手,说具体点,女孩是死于张良璧之嘴,是张良璧吸空了女孩的阴气,导致女孩身亡的。女孩初进张府,人生地不熟,孤独、无助。而对女孩心怀恶意的张良璧,借此机会,假惺惺地对女孩嘘寒问暖、照顾有加。张良璧演的戏,令女孩深受感动。单纯的女孩,便将张良璧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某天,张良璧见时机已酝酿成熟,便调制出一碗迷魂药,叫女孩喝下了肚子。随后,女孩晕倒,贪婪的张良璧如狼似虎般地吸光了女孩的阴气。待女孩艰难醒来,由于女孩已大伤元气,她已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仅剩一口气,十分之脆弱。不久,女孩吐血身亡!女孩死了,张良璧却无比高兴起来。自从张良璧吸了女童的阴气后,他的身体如春回大地一般地复苏起来。张良璧的胃口变大了,眼睛由老花变成了锐利,绵软无力的四肢也变得稳健起来。张良璧真的返老还童了,看吸收阴气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张良璧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长寿老人,备受关注着。张良璧尝尽了吸阴气的好处,回想起吸阴气的过程,也是意犹未尽。张良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将坏事进行到底!在接下来的短短一年内,张良璧又吸了8名女孩的阴气。张良璧加起来共吸了9名女孩的阴气,导致6名女孩死,3名女孩成为残疾人。这些女童,有张良璧买来的,也有张良璧偷来的、抢来的等等。张良璧在当地四处隐蔽着作案,令当地百姓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后来,这个惨绝人寰的杀童案,被当时的皇帝——嘉庆皇帝知道了。嘉庆了解到这个案件后,心疼又愤怒。嘉庆是个聪明人,他认为凶手能如此猖獗,都是当地官员惯的。嘉庆断定,当地的官员要么无能、要么浑水摸鱼吃喝等死、要么与凶手串通一气。于是,嘉庆艺高人胆大,先是将当地的官员打入天牢。随后,挑出一个精明干练的钦差,带领一支队伍,前往当地安抚百姓及查明案件真相。这个案件,由皇帝亲自撑腰,所以钦差查办起案件来,易如反掌,毫无阻力。钦差花了半天时间,就把张良璧给揪出来了。钦差刚到本地,就直奔幸存受害者的家庭,询问3个幸存女孩关于凶手的信息。其中有一个女孩吐露了一条关键信息,成了钦差破案的关键。那个女孩说,凶手有着年轻的样貌,声音却特别苍老,像一个老人的声音。而有这样特征的人,全国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寿老人张良璧!钦差便安排张良璧与三个幸存受害者相见,结果三个受害女童见张良璧,如同猫见老鼠,吓得尖叫甚至晕厥过去。接着,钦差带人去搜查张良璧的府邸,从府邸搜到了多具女童的尸骸。案件进行到这里,铁证如山,张良璧就是杀童案的真凶!吸阴狂魔张璧,终于被抓拿归案了,这令钦差很高兴。高兴之余,钦差不敢忘记皇帝交给他的使命——要安抚好当地百姓。于是,钦差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在第二天一大早,砍了张良璧!钦差认为,张良璧死得越早,当地百姓就越能扫除对张良璧的恐惧与憎恶。不得不说,这是个挺好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嘉庆皇帝的强烈反对!嘉庆看了钦差对张良璧的处理手段,觉得这个处理手段很稚嫩,漏洞百出。嘉庆没有责怪经验不足的钦差,但嘉庆修改了对张良璧的判罚,化作一道圣旨,下发给了钦差及当地百姓。百姓听完圣旨,直呼嘉庆内行,纷纷为嘉庆点赞,说嘉庆是个心怀天下的好皇帝。嘉庆在圣旨中要求:第一,抄空张良璧府邸,抄来的钱财,分配给案件中的受害人家庭。第二,当地老一批官员与张良璧同流合污,全部斩立决!而新一批的官员将走马上任,还给百姓一片安宁净土。第三,张良璧不能被斩首,要凌迟处死。张良璧凌迟时,活剐的时间不能少于3天,而张良璧被割的刀数不能少于2000刀!案件讲完了,本案件在清朝书籍《刑案汇览大全》及《檐曝杂记》均有记载。其中,《刑案汇览大全》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史书。关于这个案件,有三个问题,我要一一解答。一、嘉庆为何要凌迟张良璧?嘉庆凌迟张良璧基于两个原因。1.张良璧杀了太多的人,多达6名,这简直就是反人类罪。2.张良璧杀害的是孩子,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国家想保护好孩子,就必须对伤害孩子的罪犯处于极刑!严惩罪犯就是善待孩子,凌迟了一个张良璧,就摁住了千千万万的张良璧。令千千万万的张良璧不敢作案,也就保护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二、这个案件是真的吗?我认为这个案件真中有假,假中有。有些假的内容,是个人就能分辨出来。比如说,吸阴可以长寿,这绝对是假的,信就愚蠢了。“吸阴长寿、张良璧变年轻”这些桥段,是古人为了博人眼球而写的内容,别信!三、案件告诉我们的道理。1.善恶有报。张良璧作恶多端,最后被千刀万剐,这不就是恶有恶报吗!2.长寿之路,别走旁门左道,要走康庄大道。像张良璧,为了长寿,走歪门邪道,结果适得其反,张良璧最后是死得快、死得惨!要长寿,就该走正路。一个人,年轻时能竭尽全力的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家人。等这个人老了,国家会给他养老,家人们会好好孝顺他。这样的人,一定能长命百岁,得以善终!(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本回答一共1400字左右,阅读时间3分钟
关于“金匮之盟”是否真实存在,历来争议颇多,该案属于皇家禁宫疑案,基于一些历史文献,真实与否很难确定,我认为大家只要对事对人有个全面的了解即可,东哥就来给大家讲一下。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宋史·杜太后传》提到:“金匮之盟”为真实金匮之盟的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由宰相赵普所记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作为官方史书它的记载还是极为可靠的,而我们熟知的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中记载: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可见“金匮之盟”却为真实。
“金匮之盟”为真实,杜太后经历过五代乱世基于这点确实让人可信,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王朝更换频繁的特殊时期,杜太后深知王朝的统一的来之不易,并对太祖说:“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她认为刚刚建国,根基不稳,王朝不能短命,而德昭确实年幼不足以应付,不如选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来坐帝位,由此可见“金匮之盟”也确实可信。
四个疑点让世人怀疑其真实性疑点一:太祖年龄以及太子年龄
杜太后重病的时间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当时的宋太祖多大?宋太祖是公元927年生人,当时的他才34岁,正直壮年,按照古时帝位传承只有在无子嗣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才另传他人,而太子赵德昭公元951年生人,年龄14岁,而当时杜太后却说太祖会死,然后只有弟弟继位太子才能“获安耳”,所以根据太祖年龄和太子德昭年龄来看金匮之盟确实是值得怀疑的。
疑点二:金匮之盟为遗照,既为遗照,那在太祖死后应该命人宣布打开金匮
我们上面说太祖皇帝的年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太祖皇帝是公元976年去世的,算来他一共活了49岁,那么他会在他34岁的时候即便有身体的特殊原因,也会命人把金匮打开并宣布遗照。
疑点三:为何仅仅宰相赵普知道此事,皇后却不知道
赵普作为开国功臣,宋朝宰相,还是太祖皇帝的掌书记,那么他知道此事自然正常不过,可是别忘了还有一人,就是作为结发妻子,且与太祖皇帝青梅竹马的孝惠皇后,她却不知道此事,而且还要等太宗皇帝继位6年后才宣布,所以“金匮之盟”实为可疑。
疑点四:宋太宗赵光义未遵昭办事
既然“金匮之盟”为真实性的,那么杜太后的意思是太宗退位后,也要把帝位让给唯一在世的弟弟赵光美,可是他却传给儿子赵恒,未遵昭办事,那“金匮之盟”还是真实的吗?
“金匮之盟”可能为赵普伪造我们都知道在太后跟太祖进行“金匮之约”时,还有当朝宰相赵普在,首先赵普与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光美不合,而在太宗皇帝继位时,贪财好利,眷恋权利,后被太宗皇帝罢免了宰相之为,只给其虚位太子太保,再加上新任宰相卢多逊与赵光美私交甚好,所以赵普肯定不希望赵光美做皇帝,随之太宗就皇位问题询问赵普。
赵普回答说:“自夏禹至今,只有传子的公例,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在回答这句话后的第二天,赵普重新做了宰相,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金匮之盟”很有可能是俩人政治勾结的产物,而赵普存在伪造“金匮之盟”的嫌疑。
东哥认为“金匮之盟”为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其实对于太宗继帝位,一直是个迷,每个人根据历史事实、政治背景做出的判断各不相同,我认为“金匮之盟”为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因为无论什么原因,基于太宗本身的才干以及政治能力足以左右当时的局势,取得皇位的手段有很多,不可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一方面,所以大家不需偏执于一个点,“金匮之盟”无论真实与否,只要对事对人有个全面的了解即可。
感谢大家的关注,评论区可各抒己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