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春节档电影最大的惊喜,莫过于由“战狼”吴京和“黄金配角”吴孟达所主演,改编自亚洲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作品的同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得不说这次《流浪地球》虽然在剧情和台词上有着些许的尴尬,但是瑕不掩瑜,毋庸置疑这是目前为止最为漂亮的中国电影,其宏大的设定以及炫目的末世特效,无不令人为中国科幻的成就所骄傲。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中国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科幻文学了,更是让无数历史文学爱好者,科幻爱好者为之着迷,所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来讲讲中国古代的科幻文学,那些古籍里古人们偶遇“外星人”,那些曾在中华大地上绚烂多彩的各色飞行器。
说起中国古代的科幻文学,最早且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战国时期列子(御寇)所著的《汤问》篇。既取名“汤问”,该篇所记载的就是商朝开国君主殷汤(成汤、商汤)和其大臣,夏末商初大贤者夏革之间的对话,其中众所周知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既出于此。
不过这些都不算太科幻,还是偏向于神话的,《列子·汤问》中最为科幻迷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蒸汽朋克风满满的《偃师献技》篇。该篇所述,周穆王南征北伐,为西周建立不世功勋,然而为人却风流贪玩,在其西巡的归国途中,遇见一名叫做偃师的傀儡戏技师。只见其傀儡唱歌跳舞无所不能,舒展自如与真人无异,更是媚眼连连挑逗着周穆王的嫔妃。周穆王见此勃然大怒,偃师赶紧拧下傀儡脑袋,剖开其胸膛以证清白,映入眼帘的不过是些木块布条罢了。
偃师将其再度组装,神情动作又与刚才丝毫不差,周穆王自是惊讶万分,试废其心,傀儡则口不能言,试摘其肝,双目便看不到,于是周穆王感叹: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这就是“巧夺天工”,“巧夺造化”的由来,而当我们看到偃师的傀儡,你是不是会想起《攻壳机动队》里面著名的特工—草薙素子,《钢之炼金术师》里面的弟弟—阿尔冯斯·艾尔利克?列子不会想到,在2000年后人们会把“人造人”的概念发扬光大,更不会想到现在的人类正在实现他当年的想象。
比起周穆王和偃师傀儡的故事,在中国科幻史上,另一个更加出名的故事是秦始皇和外星人建交,并因外星人的建议派徐福遣三千童男童女远渡重洋寻找不死药,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科幻作家,史学界王嘉,这本书叫做《拾遗记》。
根据该书描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由于其好神仙之书,就有一群十丈长(相当于现在27米高),全身披着羽毛兽皮,叫做宛渠国的国民就乘着形式螺的飞船“沦波舟”从海底来到秦始皇的寝宫。宛渠国国民跟秦始皇说,他们从天地初开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天能走一万多里,并以万年为一日。他们还对地球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看到翼州有异气,就知道尧出生了,看到酆镐有赤云,丹雀瑞昌之符降世了。
秦始皇和宛渠国的国民越聊越投机,相见恨晚,等到他们走后,于是秦始皇便组建船队出海寻找仙人的痕迹,结果一无所获,只能得出他们是“外星人”,不在地球上的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王嘉的科幻想象中,如今“潜艇”,“超音速飞机”,“天眼系统”均已经实现了他部分的想象,那么文明程度更高的外星人能够做到自然是轻而易举的,而高达27米的“人类”,目前也只有“外星人”这么一个解释。如果说《列子·汤问》是中国最早载有短篇科幻故事的杂志,那么《拾遗记》就可以算是中国第一本实际意义上的短篇科幻文集了,因为除去秦始皇和外星人以外,该书还载有“尧帝亲眼见UFO—贯月查”,“颛顼的洲际精准导弹系统—鬼影剑”等,其想象力之丰富,对未来科学的幻想,可以说精准无比。
不过这里颇为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之后的科幻作品中,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汤问》中的人造人设定和《拾遗记》中的宇宙飞船设定。比如《墨子·鲁问篇》篇中是换汤不换药的“木竹鹊”,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的战斗机器人“傀儡子”以及大家更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而在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则记载了宇宙飞船“支机石”,唐王贞范《洞天集》中的仙槎。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虽然有一颗科幻的心,但是受限于科技在长达千年时间里的停滞不前,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啥重大突破的新概念产生。并且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我们需要认识到,不管是《拾遗记》还是《列子·汤问》,更或者《洞天集》,甚至后来的奇异旅行集《镜花缘》都不算原创作品,是收集民间故事汇编而成的。
而实际上我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是“荒江钓叟”(笔名)所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而后在鲁迅、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才有了中国近代科幻史的蓬勃发展。只是自近代以降,不仅仅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就是整个亚洲科幻界与欧美科幻相比,不管是设定还是概念都要落后上许多,直到刘慈欣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科幻最高殿堂奖—雨果奖。
现在,随着国内科幻的崛起和普及,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片土地上会有越来越多充满着严谨科学幻想的作品产生。我们现在就说什么“中国科幻年”,毋庸置疑是为时尚早的,但是对于中国科幻的未来,我们始终都充满着信心。
毕竟,我们怎么可以落后于古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