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刘锁强:他改写广东古人类史的背后
(奇闻818报道)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张丹):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广东有7个古遗址入选。它们分别是郁南县的磨刀山遗址,英德市的青塘遗址,东莞村头遗址,五华县的狮雄山遗址,阳春市的石望铸钱遗址,乳源西京古道,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其中磨刀山、青塘这两个遗址的考古发掘,都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锁强主持。
近日,刘锁强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项考古发现年代均为旧石器时代,其中磨刀山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60万~80万年。而青塘遗址“无头少女”等新的发现,也让其跻身于去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列。
2016年,英德市青塘镇附近的一个洞穴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具古人类遗骸化石,遗骸以特有的蹲坐姿势安葬,有上下肢骨、椎骨、肋骨、髋骨以及指骨等,但没有头颅。
根据加速器质谱测年的数据,这个墓葬距今已有13500年,死者是一位年龄在14至18周岁的少女。
复查时情况不容乐观
青塘遗址早在1959年就被发现。刘锁强向记者介绍,青塘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过渡阶段,遗址年代距今25000年至10000年左右。1959年,中山大学的一位地理系老师李见贤在英德市青塘镇做地质调查,意外在当地的几个洞穴内发现了一些石器和动物化石,立刻向文物部门做了汇报。随后,青塘遗址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做了两次复查,却并未进行考古发掘。
刘锁强告诉记者,岭南地区的洞穴遗址一般都被破坏得比较严重,原因是以往没有化肥,洞穴内的土壤富含养料,很多时候被当地农民挖来当作天然肥料。刘锁强先后在广东跑了100多个洞穴,大部分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13年,刘锁强来到青塘遗址进行复查时,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于是,2016年他向国家文物部门申请,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当地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共同协作下,他们开始了为期3年的青塘遗址考古发掘。
青塘少女和她的怪异墓葬
“考古大多数时候存在不可预知性,我们的运气不错,第一个月就在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青塘少女遗骸。”刘锁强告诉记者,这个少女显然是被人用特殊的“蹲踞葬”形式安葬,在少女身旁,刘锁强还发现了一枚骨针,刘锁强认为,这很可能是少女生前的心爱之物,作为她的陪葬品。
因何少女没有头颅?刘锁强推测,一号洞内有地下河,地下河水侵蚀了下面的堆积,导致墓葬旁边的堆积坍塌,她的头颅很可能随坍塌的堆积被地下河水冲走。
“这个少女遗骸的发现让我们兴奋异常,因为她的墓葬形式很独特,更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人类化石通常散乱的、零星的被发现,说明更多的可能是尸骸被同伴随意丢弃,但这个少女有了葬式,她的生活年代距今13500年,这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有确认葬式的墓葬,除了她身边的骨针,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现象,比如说人骨下方有意识地垫放了6块石块。”刘锁强认为,发现这样明确的丧葬行为证明当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很复杂,甚至可能有了原始宗教信仰,这相比之前的古人类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都开玩笑叫她‘小青’,她的发现对史前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刘锁强告诉记者,随后他们又在青塘遗址中发现了打制石器、磨光石器、还有一些穿孔石器、穿孔蚌器、骨角器。
“黄门岩二号洞的遗物要比一号洞更为丰富,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距今2万余年、华南地区最早的穿孔蚌器,还有距今约17000年前、广东地区最早的早期陶器。”刘锁强说,陶器的使用证明当时人类制作工具的能力和生活水平较更早时期大大提高,其发现地年代也确认了我国陶器最早出现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的“环南岭地带”。
田野考古也有“诗情画意”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读的历史书特别多。”谈起自己从事考古的经历,刘锁强回忆说,在本科时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考古是干什么的,但是觉得和历史比较近,也觉得挺好玩的,所以就开始将自己学习的重心往考古方面靠。2004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考古学系,在2007年毕业之后便来到了广东省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工作。过了不久,刘锁强就开始了自己一线田野考古的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