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早不叫“语文”,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语文》最早不叫“语文”,知道叫什么吗?
如今的中小学教材里,都有一门课程,叫《语文》,其实,《语文》被称为“语文”的汗青并不久,距今只有60年。
中国最早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如如今这般形成系统,其教材都是祖先著作,好比发蒙教材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人们习称的“三百千”,后来,又加上了《千家诗》,是谓“三百千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书,如《幼学琼林》 《龙文鞭影》 ,匡助学生认识一些汗青掌故。进修这些,算是发蒙。
如许的进修属蒙学。所谓蒙学,也代指蒙馆,即发蒙的学塾,相当于如今的幼儿园或小学。在蒙馆进修的教材和内容,即“蒙学”。清吴沃尧在《汗青小说总序》中说:“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档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蒙学就是最根蒂的层级。
开蒙之后,就要进行系统和正式的进修。周朝的官学要肄业生把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汉武帝今后形成了统一的尺度,“五经”( 《诗经》 《书经》 《礼经》 《易经》 《春秋》 )成为进修的首要内容。宋代今后,为了便于进修,朱熹从“五经”中选出四篇经典,合为“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成为首要的进修内容,一向陆续到晚清。经籍与六艺,就是吴沃尧时代中学与大学所要研习的内容了。
清末民初,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新式教育逐渐鼓起,识字与普及常识并重的新教材纷纷问世。好比胡适、茅盾等人上学时使用过的《澄衷蒙私塾字课图说》,就影响了一代新人。茅盾晚年曾回忆说,他5岁起母亲就选用《澄衷蒙私塾字课图说》作为他的识字书。而胡适中年时,曾到上海拜访澄衷私塾旧识、任职过校长的谢观。胡适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私塾发蒙读本》(即《澄衷蒙私塾字课图说》),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汗青性的价格。”
《澄衷蒙私塾字课图说》第一版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该书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照样一部注释字根意义、根本治理的《说文解字》。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教材,几十年间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教材,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教材的范例。
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曾担当过澄衷蒙私塾校长一职,学校先后又有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章太炎、李公朴、马寅初、林语堂、夏丏尊等人来校任教,澄衷蒙私塾还陆续培育出丰子恺、钱君陶、陈虞孙、胡适、竺可桢、袁牧之等一多量巨匠级人物,这些人都是看《澄衷蒙私塾字课图说》开蒙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