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经十六个皇帝,一共用了十七个年号。汗青上“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的不成文划定,是从明朝起头的,并被清朝沿用下来。也是以,从明朝起头,才显现了用年号来称谓皇帝的习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当然要慎重思虑,可是偏偏是明朝,在年号方面,时常显现忽略,令人啼笑皆非。
“洪武”与“建文”这两个年号,是对应关系,却是没啥问题。朱元璋是建国之祖,自力更生打下偌大基业,于定鼎之初,用“洪武”二字,宣扬本身的功勋,是恰如其分。而继任者朱允,自己也号称“柔仁之主”,何况有了“武功”,就应该有“文治”,休摄生息,安抚公民,那么,用“建文”作为年号也很合理。
不外,事情到了篡位者朱棣这里,就出了点小问题。
众所周知,朱棣的年号是“永乐”,这个年号实际上并不是朱棣首创,而是一个“二手年号”,之前已经有人用过。那么在朱棣之前用过“永乐”的是谁呢?恰是在《水浒传》后半部里作为首要反派显现的方腊,这个方腊,乃是大宋朝的有名反贼啊!
朱棣本身是造反起身,用了另一个反贼的年号,真是相映成趣,明朝就有人闹不领略了,朱棣为什么要用一个二手年号呢?有人注释说,一来,其时朱棣急着正位,对照急急,所以来不及细心推敲年号;二来,这个年号是朱棣本身定的,他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当然不会想到这是个二手年号,大臣们又不敢劝,于是闹出一个作对局势。
无独有偶,明朝的“二手年号”,还不止“永乐”一个。明武宗朱厚照所用的年号“正德”,事实上也是早就被人用过的。
“正德”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正德、行使、厚生、惟和”,顾名思义,就是要正直人品的意思。选这个年号的人,是其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朱厚照是出了名的“顽童皇帝”,刘健从四书五经中选出这么两个字,其实也隐含着劝戒朱厚照的意思。然而这个年号刚一公布,就执政廷中炸开了锅,饱读诗书的大臣们,一会儿就发现了问题地点:这个“正德”年号,是西夏小朝廷用过的!西夏不外是偏居一隅的小政权,与“正统皇朝”北宋常有胶葛,堂堂大明,怎么能用一个小朝廷的年号呢?可是米已成炊,年号都昭告世界了,这时候再改也来不及,于是,大臣们只好接管了又一个二手年号。
按说刘健也是进士身世,怎么会犯这种初级错误?没法子,这个倔老头与旁人纷歧样,在贰心里,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正经籍籍,其他什么诗文史籍,一切不需要看!他有一句经典名言是如许的:“后生辈才得科第,却去学做诗。做诗何用?李、杜也只是两个醉汉。撇下很多大好人不学,却去学醉汉!”他白叟家,竟然把李白、杜甫两位大文豪看作两个醉汉,这种心态,当然不会研究研究汗青上年号反复的事儿。
年号固然没法改了,可大臣们对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刘健却不愿放过。于是,第二年的科举测验时,大臣马文升专门出了一个问题:“宰相须用念书人”,嘲讽刘健是个不学无术之徒。刘健自知理亏,也欠好意思多说什么。
朱厚照的继任者明世宗朱厚,他在取年号时,也闹出了一点小风浪。内阁为朱厚选定了年号“绍治”,朱厚一看就不愿意了。这个“绍”乃是继续的意思,所谓“绍治”,当然是指朱厚应该继续他的伯父:弘治皇帝朱樘。其时内阁正逼着朱厚改认朱樘为父亲,如今近年号也施展出了这个意思,朱厚当然大为恼火。于是,他拒绝了“绍治”年号,同时拟定了新年号“嘉靖”,以表明本身绝对不想做朱佑樘的儿子。之后的嘉靖皇帝,为了认亲爹,把那些逼着本身认朱樘当爹的大臣全打了屁股,他对大臣的触犯心理,其实早在选年号时,就已经见出眉目了。
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个年号“天顺”,也非常奇异。因为在景泰年间,曾有一伙反贼在苗人聚居区造反,为首的反贼李珍,就自号皇帝,大封群臣,定年号为“天顺”,召集两万人马。这伙草台班子,很快就被官军覆灭,可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复辟成功,定下的新年号,居然也是“天顺”!大明朝与反贼共用年号的事儿,竟然又一次发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