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郑译和刘昉拒绝带兵平叛时,一个原本并不显眼的人选择了毛遂自荐,从此开始了他大隋名相之路,他就是高熲。
高姓在北朝是个不可小觑的姓氏,这不仅是因为北齐皇室就姓高,还因为渤海高氏本就是山东士族里最显赫的一脉。而自称出身渤海蓨县的高熲,也和同样自称出身于斯的高欢家族成了同根同源的族人。
当然,这样的身份背景并没给高熲家族在北齐带来多少好处,实际上早在他爹那一辈高家就已经逃到了西魏,成为了独孤信的家臣。在轰轰烈烈的汉人改鲜卑姓运动之中,高家人也集体改姓为独孤,一如独孤信的亲家普六茹氏一样。
独孤信死后,她的家人也被迁往蜀地,只有几个嫁出去的女儿得以幸免。这其中就有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当时还年少的她,经常会去高家坐坐,睹物思人,泪流满面。
同样年少的高熲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这个女孩会把自己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
杨坚擅权以后, 和独孤家关系很好的高熲也跟着受到了重视,高熲也抓住机会,赤裸裸地向杨坚表达了忠心:
愿受驱驰。纵公事不成,亦不辞灭族。
再加上他在杨坚最头疼脑热的时候主动站出来为主上分忧,使得高熲在隋文帝登基以后立刻青云直上,成为了隋初政坛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杨坚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不称呼他的名或者字,而是亲切地叫他“独孤”,俨然是把高熲当成自家人了。
对于皇帝的恩宠,高熲也投桃报李。他对于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亲手制定了灭陈的计划,并担任了伐陈部队的参谋长(元帅长史)。
当杨坚忙于内部事务,暂时无暇南顾的时候,他就问询高熲,如何对付陈朝?而高熲的回答,不是多么恢弘的军事行动部署,而是一个消耗的方案:
“江北每年作物收成晚,而江南收成早。咱们可以在江南早稻要成熟之前派小股部队袭扰,逼得陈朝无暇收成,如此几次,让他们以为我们每次来人都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等到我们真正大军南渡的时候,陈人也不会当回事了。另外,江南的房屋结构大多都是竹子茅草结构,咱们可以趁着起北风的时候顺势点火,让他们的沿江蓄积一把火烧干净,这样在我们正式北伐的时候,他们还拿什么来抵抗我们?”
不得不承认,高熲的这两招虽然不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手笔,却确实很有效。这种慢慢拖死陈朝的战略在七年后起到了效果——当担任杨广的长史、实际上是总参谋长的高熲准备渡江的时候,早就被隋朝“狼来了”给搞疲了的陈后主正在醉生梦死之中,丝毫不以为意。
顺利拿下建康和台城以后,对一个人的处理引起了元帅和长史之间的争议——张丽华。
当时才20岁的杨广年轻气盛,看见如此美貌的张丽华就想给收编了。而老成谋国的高熲立刻制止了他:
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
言毕,立刻命人将张丽华退出去斩首。可怜张丽华风华绝代,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回到长安以后,高熲获得了杨坚的热烈欢迎。除了必不可少的加官进爵以外,杨坚还为高熲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大筐弹劾高熲的书信,以及自己统一批复:“云熲反者斩之!”
面对着跪倒在地拜谢不已的高熲,杨坚还拉着他的手说道:“独孤公就像铜镜一样,越磨越光亮干净。你我君臣相知,又岂是这些佞臣可以中伤离间得了的啊?”说完哈哈大笑,拉着高熲继续庆功。
杨坚说的没错,一般的臣子是离间不了他和高熲的,但是如果那个人是他老婆的话,恐怕就得另当别论了。
是啊,独孤皇后不是和高熲关系很好嘛?怎么会坑高熲呢?这就要和储君之位的废立说起了。
众所周知,杨坚立的太子本来是长子杨勇,后来在独孤皇后的撺掇下改立杨广。而作为宰相的高熲则坚决反对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也许在高熲自己看来,他是维护了宗法的秩序,但是在所有人眼里,他这么做还有另一层隐含的意味——他的儿子娶了杨勇的女儿。
而就在这个时候,高熲还犯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他和小妾生了个老来子。这本来不算是什么问题,但是之前独孤皇后曾经因为高熲正室去世的问题想要给他续弦,结果被高熲拒绝了。
这两件事结合到一起,很自然的,就让已经进入更年期的独孤皇后有了想法:你个老小子是不是不给我面子?是不是在演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