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即隋灭陈后八年,隋文帝杨坚下令,普免天下钱粮。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大隋王朝,免收一切农业税。
这绝对是一件伟大的盛事,因为自汉文帝以来,已经有近七百年没有哪个皇帝做到过这件事了。此后的一千二百年,也就只有寥寥几人,如乾隆五次普免钱粮而已。
尽管已经彻底消失了十几年,但农业税的意义、尤其是历史意义依然不可小觑。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农业税几乎可以等于国家总税收。免征一年的农业税,堪称是国家给农民发放的最大福利。
而杨坚这一次发福利的理由也很直接——开国十六年来,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蓄积,府库里已经没地方再容纳更多的财富了。为了避免浪费,所以就不收税了。
这一次免税事件,被视为隋朝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极盛的程度。须知隋朝的税收相比于北周已经下调了四成(周税每户五石,隋则三石),在这样的税率下还能收上来这么多税,看来隋朝真是国库殷实,也无怪后来杨广有底气打那么多大仗了。
问题是,这些是真相吗?或者说,低税率却收上来了高税收,这合理吗?
与今天纷繁复杂的税种税法不同,由于杨坚废除了酒坊税和盐井税,使得隋朝政府的开支基本只靠农业税,也就是租和庸。因此要计算税收就可以套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
总税额=调+租=人头税+土地税=每户税额×户口数+耕地亩数×每亩税额
总税额上升了,耕地亩数又是浮动较小的,而每户应缴纳的税额却下降了,那么就意味着户口数上升了。那么隋朝的户口数上升了多少呢?我查阅了《隋书》、《通典》等资料,给您列了个表:
从581到588的七年间,隋朝的户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9‰;自589到598的九年间,户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则为23‰。最关键的是,仅仅十七年的功夫,隋朝的户口数竟然自然增长了345万户(除去陈朝原有60万)!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概念的话,那我们就拿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口增长率来作对比——作为中国人口增速最快的时代,1949-1976这不到三十年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过就在2-3%之间,1963年的3.33%更是被视作空前绝后。
相比之下,在各方面尤其是医疗条件严重落后的隋朝能实现如此之高的增长率,实在匪夷所思。
两相对比,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了吗?
请注意,我在有关隋朝户籍人口的表述,一直是用的“户口数”,而非人口数。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再加上当时的统计手段的匮乏,使得搞清楚国家有多少人是比较困难的。更关键的是,隋的农业税,是以户口为基本征收单位的。
事实上,隋初那几年户口数之所以玩了命的往上涨,并不是因为大隋人民赶上了生育潮,而是和一项行政手段有关,那就是他对户籍和土地的整顿。
上一讲我们谈到,南北朝后期,各国的户口制度几乎是一团乱麻,尤其以北齐为甚。混乱的户籍制度使得国家收税起来尤为困难,再加上税法里有各种各样的免税特权,使得百姓们都去钻了政策的空子,成了免税户。
这些工作,本应该是北周完成的,由于政局的动荡使得被滞后到了隋朝。而在经历了尉迟迥、突厥等战争后,杨坚也下定决心,必须摸清户口,明确税赋。
这项工作首先在原北齐境内开展,法令是极其严苛的: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为了确定税源,杨坚命令各州县按人头摸排,如果敢隐瞒不报的,除了本人受罚以外,连地方官都要发配充军。在这样的铁腕下,各地纷纷出现了互相举报以求自保的局面。
除此以外,杨坚还下令,把过去那种几十甚至上百人口的大户拆分出来,各自单独为一户。这一举措本意是为了收税,却取得了另一项副产品——聚居在一起的世家大族在这次运动中被拆分打碎,中国大家族的碎片化开始了。
这项工作的结果,是为帝国创造了44.3万新户、164万人口。国家的户口数一下子就上涨了9%。尝到甜头的隋文帝接受了高熲的建议,将此法推行全国。
这,才是隋初户口数激增的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在太平盛世时节,人口会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但是,当增长速度明显超出自然规律时,我们就必须讨论它背后的原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