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818小编给大家带来罂粟为什么会变成毒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893年3月份,林则徐奉命来到广州查封鸦片,在虎门海滩上将230多万斤的鸦片公开销毁。在林则徐载人期间,他提出了配制断瘾丸、强迫吸食者戒绝、大举搜查烟枪土膏等6条禁止鸦片的办法。“睁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一生厉行“禁烟”,然而直至今天,毒品仍在肆虐世界。而这一切,与这种植物相关——罂粟。
它有着繁茂的枝、嫩绿的叶、美丽的花、壮硕的果,果实被刺破之后会流出奶一般乳白的浆液,看似洁白无瑕,但若您能耐心细察,会发现,它渐渐地干涸并变成了黑褐色。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植物及其制品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但至今无法平静,甚而是愈演愈烈,终于使人们在害怕、畏惧之余,不得不倾全力与之抗争。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知晓了这种植物令人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便是罂粟。
罂粟何时被首次发现,又在何时被人们认识,已无翔实记录。但罂粟的提炼物——阿片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已经为时久远。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苏美尔人就熟知阿片能引起神奇的心理效应。公元前3世纪,在希腊哲学家西奥弗拉斯塔的著作中明确地出现了有关罂粟浆汁的文字。在其后的若干文学作品中,不少作者多次提及阿片所具有的药用价值,有些甚至附上罂粟的插图。阿片(Opin)原词来自古希腊文,本身即有浆汁(Opos)之意,后来则被翻译成拉丁文Opium。
阿片大约于中世纪间传入欧洲,首先的使用倡导者为瑞士著名医学家帕拉塞尔萨斯,当时,他正竭力主张将镇痛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过程中;同时,他认为无论何种疾病,无论任何原因所致的病症,只要减轻疼痛并诱导睡眠,均可起到部分治疗作用。
至1700年左右,英国特瑞医生提出,过度使用阿片制剂时,除了可以产生预期的镇痛及治疗作用外,还可能产生某些毒性,出现一些并发症及导致成瘾性。至此,对此类物质的另外特征——引起使用者反复渴求并形成滥用与依赖,被人们渐渐注意。
据载,阿片于唐朝(约于公元618~917年间)时期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该类制剂仅作为医疗需要而使用,主要用于止痛或止泻。通过我国杰出药学家李时珍1590年所著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对于阿片的介绍可知端倪。
在该著作中,李时珍介绍了阿片的临床应用功效,但尚未提及有无成瘾的问题。
我国吸食阿片的现象约始于公元16世纪,当时用者甚少;滥用阿片的现象主要发生于18世纪,但发展迅速,至鸦片战争前夕,阿片使用已遍布市井,有力的证据是:在此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输入我国的鸦片已超过六百万公斤,足够一百万以上的烟民使用。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随着帝国列强在我国的势力不断加强,阿片滥用问题也就有增无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鸦片烟民已达2000万~3000万,几乎形成了全面流行的局面。
阿片是什么?
是天然的罂粟类植物或合成的同类植物的衍生物,罂粟植物的蒴果所含浆汁干燥后形成的胶状物质即为阿片。
阿片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两大类别的生物碱,即苯异喹啉类化合物与菲类化合物。而菲类化合物中包括了吗啡、可待因等组成成分。引起人们滥用与成瘾的主要物质就是吗啡。
公元1803年,塞特纳在进行阿片所含成分的分析研究中,首先发现阿片有效成分的主要构成是一种植物碱,因为阿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遂以“睡眠之神”命名,故称做吗啡。其后不久,至1821年,吗啡在英国已成为精制的商品在街市上出售。
海洛因是一种合成的阿片类化合物。它的合成首先在于对麻醉性镇痛剂更强效果的需要,而其后海洛因滥用的形成则使此种高强度的合成进一步上了台阶。海洛因,化学名为二乙酰吗啡,是英国伦敦圣玛利医院的赖特医生于1874年发现的,经分析检测,确定该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实验中发现海洛因可以抑制呼吸并降低血压。至1898年时,因有报道海洛因可以抑制肺痨病人的剧烈咳嗽使人安然入睡,而由德国拜耳公司制成商品出售。但与应用初衷相反的是,一段时间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海洛因造成的明显的滥用现象,远远超过其本来的医疗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