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爱看猎奇又不费脑的内容,但梁文道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不要看不起你的读者。
于是我决定讲一讲一些能让人思考的内容,当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脑海里立马出现的是许久之前观看过的一部讲解纪录片的记录片《一个消失的省份》。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有幸亲自走过川西康巴地区,“西康省”三个字所关联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回忆,也代表着横跨民国与新中国仅存16年的神秘。
第一遍观看,我把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了所有关于西康省,那些我从未了解过的内容上。西康省的建立、发展到最后撤销,成也好败也罢几乎全都与一个人紧密相关。
爱听长辈讲故事的人可能听说过大地主刘文彩的“光荣事迹”,熟悉民国军史的军迷必然知道那场声势浩大的“二刘之战”。而西康省的关键人物就是这个被侄儿刘湘打得退败雅安的,大地主刘文彩的亲弟刘文辉。
刘文辉其貌不扬,年轻时乍一眼看去像是一介莽夫,实则八面玲珑,志存高远。13岁时报考成都陆军小学,谎报年龄16岁,他就试时写道:“欲强国必先练兵,兵不强则不能御外侮,将兆瓜分之祸。裕国必先富民,富民之道在兴工固农,救民之道在因势利导……”语出惊人让校长特招面试,破格录取。
西康省虽地域辽阔,但当时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极度落后的。从雅安到泸定、康定,再到巴塘理塘,一路崇山峻岭,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即便到现在,横断山脉地区的交通和发展依旧是国家建设的难点。
照刘文辉长子刘元彦的口述,初到西康首府康定,当地的发展水平比不上四川一个县城,甚至比不上一个大一点的镇。刘文辉就是在这样非常的条件下,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说起来也许难以置信,镜头里民国时期的西南偏远地区,破旧的县政府与豪华的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为刘主席有命令:“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与加强人民教育一同实行的还有对工业的重视,此前,这里只有淘洗金沙、制硝制陶等非常初级的工业,并且全都是作坊生产,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础。
刘文辉兴修大功率水电站,动用了康定所有银行的资金,外加自掏腰包从美国购来发电机组,建成了西康当时最大的大升航水力发电站。
那段时期无论是人民还是官员,心中都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尽自己之力建设好这个刚刚建立的省份。省府各重要官员每天中午要集中联合办公,由刘文辉主持,大小重要事项当场解决,免去传达收发之繁琐,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刘文辉这些老胶片的记录下显得过于正面,以至于引起了视频网站下部分评论的反感。当然历史由后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当然也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概括,对于西康省建设及刘文辉其人我不会过多地解读,但我相信镜头下的真实。
第二遍观看《一个消失的省份》,我才有闲暇去估计西康省以外的那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我注意到了影片背后更让人称奇的故事。
节目对老纪录片的解读中时常提起一个人,也就是拍下这些影像资料的孙明经。短短30分钟的节目里对这个孙明经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晓得是来自金陵大学理学院的。
孙明经何许人也?为什么一个理工学院的员工会拿着摄像机来到偏远的西康拍下这些珍贵的镜头呢?我带着这些疑问搜索了《一个消失的省份》整个央视制作“世纪长镜头”系列节目。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是让我决定不顾文章阅读也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连电影爱好者也可能不曾了解的名字,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传奇。标题里的一个省份自然是西康省,可一个人却不是那位全心治理西康的刘主席。
一个人能有多优秀?看看孙明经的履历就知道。孙明经1927年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那是当年全亚洲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他在那里学了7年,先是主修化工,毕业后又再次回到学校主修物理,期间也曾修机电,同时还选修了国文、戏剧、神学、外语、音乐各科。
他与电影的缘分来自于父亲,其父是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的第一个放映电影的教师,也是第一个把cinema翻译成电影的人。8岁时孙明经就随父亲看了人生中第一场电影,15岁时,金陵大学时任校长对他说:“今天中国尚无电影学校和专业,小弟若热爱它,毕业之日,我将聘小弟于本校开设电影课程。”
孙明经看似摸不着头脑的二次毕业为的就是这一句承诺。1934年,毕业后他留校如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萌芽不是在艺术院系诞生的,而是金陵大学的理学院。
在一般人眼中,看电影是一项娱乐活动,电影也就是有画面的故事。但在金陵大学理学院的那帮人眼里,电影是一种教学工具,是提高国民素质最好的方式。因此校长和理学院院长牵头成立了教育电影部,得到了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孙明经任教育电影部副主任(1941年后升主任),那年他23岁。
次年,孙明经参与制作的纪录影片《农人之春》在比利时“农村题材国籍电影大赛”上获特等奖第三名,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36年的日全食,金陵大学派人前往日本北海道摄制,那一次中国人用一年前才发明的柯达彩色胶片拍下了令人惊叹的纪录影片,是当时全世界唯一的彩色日全食影片。
拍摄者虽然是理学院院长魏学仁,但离不开前期孙明经在暗房里模拟测定的各种曝光数据。
日军侵华后,金陵大学计划撤离南京,孙明经赶在最后的关头赶制出国防教育影片《防空》,用最直白的镜头给民众普及战时安全知识,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随后,金陵大学仓促迁址四川成都华西坝,也就是在这段逃亡路上,孙明经与川康大地结下了情缘。1939年,刘文辉邀请高校学者来西康进行科学考察,孙明经作为摄影师一同前往。
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影响,从劳动人民生活到寺庙宗教活动,再到自然风光,6个月的科学考察孙明经拍下了8部纪录短片,分别是:《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
在那之后,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建立,是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电影专业,几乎所有课程都由孙明经夫妇二人开设。之后中国高等电影教育史上第一本学术期刊《电影与播音月刊》也由孙明经创办并亲自担任主编。
孙明经的纪录片永远都走在科技发展的第一线,钱塘江大桥建成,他便拍摄了纪录中国交通方式变迁的影片《交通》,从川康地区的人力车畜力车、索道皮筏,到城市的汽车火车,孙明经将这些代表不同时代又再中华大地共存的交通方式汇集在一起,其科教意义和艺术水准可谓顶尖。
新中国成立之后,孙明经夫妇二人带着部分师生和所有个人摄影器材前往北京成立中央电影学校,也就是北影的前身。
然而,就在孙明经想着依托于电影这个工具振兴我国科教事业之时,他成了被批判的罪人,一直到1978年才重新走上讲台。
在这期间,他所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几乎全被抄走,下落不明。而重新走上讲台的孙明经此时右眼几近失明,但仍在北京电影学院教出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
200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整理时发现部分无名老胶片,拍摄质量与艺术水平颇高,这里面有1939年在西康拍摄的第一只出现在影片中的大熊猫,有重庆大轰炸进行时的第一现场,有西康省刚刚建成时百废待兴的百姓生活,有中国第一部有声彩色纪录电影。
这些16毫米的胶片经北影教师的辨认,确为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出品,大多数都出自孙明经之手,而此时孙明经老人已经去世10年。
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重访孙明经曾经走过的地方,寻找老胶片里的人与事,制作了本文介绍的“世纪长镜头”系列节目,主要讲述的就是当年孙明经在川康地区纪录下的那段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