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以三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或是影视作品时,时常看到许多人物会用“人名加地名”来自称,像是常山赵子龙、燕人张飞、九原吕奉先、汝南袁术等等,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自称呢?难道他们跟PTT的三重刘德华、新庄金城武一样,只是想取个酷炫的ID吗?其实这跟东汉“门阀世族”的社会体制有非常大的关系…
“古来冲阵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其实他本人应该不会这样自称啦!
在东汉时代,报上自己的出身地及姓氏会这么重要,其实跟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汉朝想当官,要嘛是靠爸(高官可以指定自己儿子当官),要嘛是你在乡里间名声很好,透过由地方官推荐你当公务员,或是要很会读书、精通经学,再不然就是要有特殊才能,像是法律、兵法、会算命等等。
在这些当官途径中,经学多半是家传的,久而久之形成经学望族,而靠爸族及一些乡里土豪,也会渐渐形成当地的地方派系,甚至三者彼此交流融合,成为雄踞一方的门阀。像是以《易经》起家的汝南袁氏,就成了四世三公,代代位极人臣的大家族,汉末还出了袁术及袁绍两只大军阀。
至于赵云…其实他的出身不是什么望族,即使他自称“常山赵子龙”应该也没人在乎。所以这个自称方式其实是后来的戏曲、小说塞进他嘴里的,历史上的赵云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自称。不过对于汝南的袁术、弘农的杨修、颍川的陈群等人来说,背景在当时确实是尊爵不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求婚失败引爆的血腥屠杀
世家大族的发展,从东汉一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达到鼎盛,尤其是在曹魏的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后,更是将这样的风气制度化。只要想当官,就一定要考察身家背景、道德风评等等,将人才分成九等,如果你后台不够硬,那就洗洗睡吧!
这样的氛围进入南北朝更加风行,北方胡人政权需要原本的鲜卑贵族和汉人世族的支持,随着晋朝宗室度过长江的大家族与江东当地的派系也持续掌握权力核心,造成这些世族长期把持所有重要职位,却整天不做事在那边喝茶、清谈讲屁话。
这样的现象,当然会引起底层社会的不满,引发过孙恩、卢循等民变。但真正让南方世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其实是因为一场失败的求婚。
北方的叛将侯景向南朝梁武帝投降后,马上就被封为大将军,这时他向南方最强盛的2个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求亲,但梁武帝却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2家族门第太高、侯景高攀不起“其他的家族你可以考虑,就这两家不行”。
侯景对此怀恨在心,当他后来再度举兵造反时,报复性地杀尽了南方豪门士族,尤其是王、谢两家几乎惨遭灭门,江东望族从此衰落不振,退出历史舞台。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万年国考生的逆袭复仇
南方世族消亡了,那北方呢?北方的世族从魏晋一路到隋唐,渐渐形成了以注重儒家经学的“山东士族”及胡汉混血、提倡文武全才的“关陇集团”。虽然在隋唐时代已经废除了九品官人法,但这两大集团仍是对政局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当时的读书人只要是出自士族,都会把出身郡望挂在嘴边炫耀。
而这两大集团中的山东士族,对于自身门当户对及血统纯正,根本就已经到了跩上天的地步了,他们对于门第的要求,连唐朝的皇室都看不上眼,宁愿将女儿嫁给一个出身望族的九品小官,也不想当皇亲国戚。李唐皇室对他们来说学识低落又胡人混血,根本是不识字兼没卫生,完全是拒绝往来户。
不过嚣张没落魄得久,在唐朝末年一个万年国考生黄巢,因为一直考不上而非常愤世“我考不上国考,就把政府给拆了!”他后来起兵造反引爆一场阶级战争,四处洗劫屠戮、甚至还吃人肉,尤其是那些家里超有钱的门阀世族更是遭到报复性屠杀。朝中文武百官,不论是山东士族还是关陇集团,全都被推入黄河当鱼饲料,最后在唐末到五代的战乱中几尽死绝,即使有留下后人,也不太提起从东汉到唐朝数百年间的荣耀。
虽然世族不再,但还是有“郡望堂号”
唐朝灭亡以后,这样的士族体制的实质影响力不复存在,但还是保留下来了象征性的“郡望”,一直流传到现在,保留在哪呢?
清明回乡扫墓的时候,应该会注意到许多墓碑上都会写着“荥阳”、“天水”、“河间”等等郡望堂号,这些多半是这个姓氏、宗族著名的发祥地,大多是秦汉时代的郡名。
不过同一个堂号可能会被许多姓氏使用(同个郡有许多大宗族),像是陇西堂就有李、董、彭等数个姓氏使用;同一个姓氏可能也有不同的堂号(同姓宗族开枝散叶),像是张姓就有河清、武威等等数十个。演变到后来,个宗族都有自己增订的传统或另立的新堂号,就不只是以“郡望”为堂号了,系统十分繁杂。而台湾因为是移民社会又经历过日本统治,墓碑上的堂号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下略五千字)。
所以“地名+人名”梗,不只是PTT历久不衰的流行语,更是在千年来的历史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