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明帝国将倾,他力挽狂澜让明朝续命200年,临死前行刑官落泪
公元1405年,杭州府钱塘县。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街上的行人看起来十分悠闲。一个老和尚颤巍巍地走着,他走得很辛苦,偶尔驻足休息。这时一个小孩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抹异色。老和尚喊住了那个孩子,对着孩子说了些什么。孩子笑得很开心,向老和尚行了一礼,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老和尚看着孩子的背影,久久伫立着。
一、立志为官,为国为民
七岁的于谦这时完全不知道老和尚的话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和现在的小孩子一样,少年于谦也有偶像。他的偶像是文天祥,文天祥的气节令他十分仰慕。在偶像的影响下,于谦努力读书,终于在公元1421年考取了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
文天祥是大宋江山倾颓之前最后的光亮,而此时的大明国泰民安,一片祥和。所以于谦的前半生其实一直平平淡淡。在他考上进士后的第六年,汉王朱高煦叛乱,于谦以御史的身份随天子亲征。汉王不堪一击,不久就投降了。宣宗让于谦列举汉王所犯的罪行,于谦义正言辞,声色俱厉,朱高煦两股颤颤,伏在天子马前自称万死。
天子龙颜大悦,于谦从此进入了帝国权力的中心。权力的中心就是风暴的中心,可是于谦无意与别人争权夺利。当时掌权的“三杨”十分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往往都能获得批准。眼看就要熬过“三杨”时代了,太监王振却把持了朝政,开始作威作福。大臣们都不想得罪王振,纷纷送上了礼物。于谦连鸡蛋也没送几个。
展开全文他只是每天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有些不求上进。这个“佛系”的中年人有时候会想,我的人生应该就这样平平淡淡了吧。他开始想像退休后的生活,捧着一杯热茶坐在庭院里,看花开花落。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后代保留一份家业。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国的北方,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二、天降大任于斯人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兵压境。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大同总兵郭登告学士曹鼐等,车驾入,宜从紫荆关。”,王振不同意他的看法,称“欲邀驾幸其第;既又恐损其禾稼,行四十里,复转而东。”。由于王振的错误决策,明军如同土鸡瓦狗一般被击溃,几乎全军覆没。英宗于混乱之中被瓦剌人掳走,王振本人也被愤怒的明军将士斩为肉泥。这场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整个京师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监国的郕王命令大臣出谋划策,平日里争吵不休的朝堂此时却像死一般的安静。一个叫徐珵的官员先说话了:”我夜观星象,星象有变,应该立即迁都南京,否则会有大凶之兆。”此言一出,大臣们议论纷纷。于谦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他想起了当年那个老和尚对他说的话。老和尚握着七岁的于谦的手,一字一句地对他说:“汝之面相甚异,他日救时宰相也。”当年的一句预言,竟成为了于谦的宿命。
唉!于谦一声轻叹。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老旧却干净的官服,站在了朝堂的中间。群臣的议论声停止了,他们纷纷看着这个平时不怎么爱参与政事的兵部侍郎。于谦直视徐珵的眼睛,厉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京师一旦动摇,则大势已去。大家难道没有看到宋朝南迁的后果吗?”徐珵又气又羞,讪讪退下了。
于谦极力主战,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些大臣取得了太后的支持,将郕王朱祁钰拥立为皇帝,这就是明代宗。而身在敌营的英宗摇身一变,成了太上皇。也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眼中最有价值的谈判砝码朱祁镇瞬间失去了价值。1449年10月,也先挟持着太上皇攻破了居庸关,长驱直入,进窥京师。于谦稳定了朝堂,迅速做好了准备。敌人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只好带着朱祁镇逃走,于谦令人追赶,到居庸关才回来。
三、安定朝野,保卫京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