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朝鲜战争,人民军战斗力如何?给志愿军打个酱油,表现还是不错的
朝鲜战争爆发时,人民军有三分之一的兵员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其第5、6、7师团就是原解放军164、166师及47军中的指战员改编而成。第1、2师团中,也有不少曾在中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战员。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员虽无战斗经验,但在苏军顾问指导下,经过了数年严格训练,加之配备了全套苏军轻武器,因此战斗力也不差。
不过,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在边境警备队基础上扩编而来的第8、9、10、13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7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军介入后,人民军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一线的人民军各部损失极为惨重。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统帅部热衷于将境内动员的人力组建新的师团、旅团。到1950年10月,人民军陆军番号扩充28个师团,3个坦克师团以及一些旅团和警备队。新组建部队由于训练不足,极度缺乏战斗骨干,其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线人民军各部的补充却是以在韩国征召的新兵为主,以北方动员兵力补充为辅。韩国征召的新兵仅仅经过3至5天,最长不超过7天的训练即补入作战部队,其战斗素质可想而知。由于损失惨重,大田战役结束后,前线人民军虽然在战役间隙尽可能整补兵员,但一线各师团的实力平均都在编制数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韩国新兵尚能一战。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战场形势逆转,釜山前线人民军大溃败,这时,各部队的韩国籍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连锁反应,更加剧了前线部队士气的崩溃。
志愿军入朝后的第1、第2次战役,人民军正在重新整编,因此鲜有成建制部队参战。从第3次战役起,经过短暂休整的人民军经常在前线保持3、4个军团的兵力与志愿军协同作战。但由于部队缺额过多,重武器损失殆尽,因此其战斗力下降明显,无力担负主攻任务,只能在次要作战方向上配合志愿军作战。
志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时,在前线配合作战的人民军有1、2、5共3个军团、14个师团的番号,但总人数仅75000人,平均每个师团仅5000人左右,不仅编制的一半,且重武器拥有量极少,战斗力孱弱,只能作为轻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回渗透。1951年第5次战役结束,战线基本稳定下来,双方均转入固守。人民军才在中方的建议下着手整编,将18、19、31、32、36、38、41、42、43共9个师团撤编,并将每个军团整编为3个师团,精简下来的军官和士兵补充到其他编制不全的师团中去,这样才使每个师团兵员增加到了7000人左右,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在大后方征集新的兵员,不再急于调上前线,而是一边开展军政训练,一边负责警戒东、西海岸。待训练到一定程度,才成建制调往东线替换久战疲惫的部队担任阵地防御任务。
展开全文1951年美军的夏季攻势中,主要集中兵力攻击人民军驻守的东线阵地。战役期间正是雨季,洪水使得运输极为困难、粮弹两缺,人民军抱着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顽强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岭”和“伤心岭”,给美韩军有生力量以巨大杀伤,也让第12师团一洗前耻,得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1952年的中朝联军全线战术反击,一线志愿军7个军和人民军1、3军团,先后对60个目标攻击77次,最后巩固占领17个点,全部都是志愿军战果。人民军对当面美25师,伪8师,伪5师各选定一个目标攻击一次,毙伤1700人,但未能收复任何一个阵地。
1953年夏季反击战第1、第2阶段,志愿军6个军对敌攻击54次,收复土地56.5公里,毙伤敌35339人。因为志愿军攻势猛烈,美伪军将伪11师,美45师从东线抽调走,换上了战斗力更弱的美40师、伪21师。人民军第3、7军团趁机对美40师,伪12师,伪21师,伪15师阵地选了10个点发起攻击,作战11次,仅收复土地1.5平方公里,毙伤5864人,自己伤亡1644人。
到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动员和整训,人民军扩编为45万人,装备已经恢复到战争初期的水平,但其战斗表现与开战初期以及阵地战初期都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金雄、武亭、方虎山等高级将领陆续遭到排挤,新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相对弱一些;另一方面,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人力资源已经被动员到极限,美军不断的空袭使得人力、物力损失极大。到朝鲜战争后期,人民军为减少损失,急于结束战争,为此不惜准备在谈判中就战俘问题作出重大让步。虽然在苏联的协调下,中朝双方对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来越倾向于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战争后期,人民军的战斗意志有明显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