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条河是解放战争最重要分界线:江北无战事,却决定了胜负走向!
中国的解放战争中,有一条河流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却在1946年之后成了国共两军最重要的军事分界线:既分割了军事版图,也在短短3年之内决定了交战双方的命运。这条河不是长江、黄河,也不是淮河,而是地处东北的松花江。松花江以北的区域基本无战事,却真正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走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首先要从46年国军杜聿明部在东北发起由南向北的攻势说起。国军用于进攻东北解放军的部队,在1946年3-4月间达到了30万人的规模,而守军有25万人的总兵力。看似兵力差异较小,实则战斗力有很大差距。我军官兵自然是英勇善战,但在开战初期,国军可不是后来一触即溃的样子,尤其派往东北的国军,包含着五大主力中的两支,远征军、中央军齐集,美械军和半美械军混搭。要知道内战爆发时国军总兵力比我军多出近300万人,对手上下信心也很足,再配合武器优势,这样的敌人很难被击退。46年南满形势骤然紧张,松花江以北的重要城市长春和四平都在敌人的猛攻下失守,东北我军只能向松花江以北撤退。
46年的春天,看起来形势对我们极其不利,然而松花江此时却成了改变双方命运的一条分界线。说到这里不要有误解,松花江当然不是长江,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天堑,如果国军决心过江作战,一条松花江是拦不住敌人数十万兵马的,对方甚至不需多大调整就能迅速打到北岸。但是就在我军过江之后,美方的调停以及国军内部自身的战略争论,却给了我军极好的转折机会。原来敌人30万部队看似不少,但在广阔的东北土地上,完全不够用。集中力量作战尚可,若要纵深追击并且守住已有地区,难度实在太大。国军真正占据的只是辽西走廊,东北土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已。当然这都是富庶区域,人口超过了整个东北的54%。就这样,30万敌军停在了松花江南岸。
如果仅仅是一时的拖延,尚不足以构成命运的颠倒。真正的关键,江北此时发生了以下两件事:第一是苏联的态度在46年下半年急剧转变,将重武器和兵工厂移交江北我军,是我们骤然拥有了能在东北基本抗衡国军的装备;第二是我方利用相对稳定的江北环境实施土改赢得民心,争取到了大量征兵扩充军队的条件。到47年6月时,战局变化迅速,我军已经压过国军一头,东北驻军突破了50万人;而再过一年之后,100万东野雄师成型,解放战争战略机动部队诞生,完全压制了东北国军。之后的战事发展就再熟悉不过了:辽沈、平津、渡江、中南、海南等大战都是这支大军主导。所以说,松花江和这条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真正在这3年间决定了战争走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