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冬至节气之后数九开始,也就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间到了。众所周知,大寒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二十四个,也就是最后一个节气。那么大寒有着什么传统习俗呢?大寒的典故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大寒是“极寒”的意思吗?首先,在农村说到“大寒”总是离不开“小寒”,这就像一对矛盾体,就好比小暑 、大暑一般!就字面的意思来看“大”与“小”的对比,也就是“极寒”的意思!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通过多年的数据监测,一般小寒的气温会比大寒的气温低,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气温的高低主要是太阳照射地面后的热量多少的反映,俗话说“冬至一阳生。春生冬至日”,随着太阳由南回归线往北返,北方接收到太阳照射的时间h会慢慢的变长,白昼也开始变长,对于大寒来说,随着太阳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自然会比小寒接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自然气温会稍微高于小寒,这也算为何“小寒胜大寒,平常不稀罕”的道理!
大寒有何习俗还冷吗!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的一个节气,因此,在农村大寒节气里村民都在准备年货,尤其是今年立春正好是除夕,因此,这大寒节气的半个月里是置办年货最为关键的时间,在这之间,很多村民都会写好春联,买好过年的年货,以及一些杂货,也会置办一些新衣服!其中,“小年”也在大寒里,因此,在农村也有送灶的习俗!不过,在小编看来,“进了腊月就是年!”整个大寒节气里,美食总是逃不掉的,而且还会去赶大集,体会农村新年的热闹景象!
大寒节气后还会冷吗?在农村俗话说“春打六九头”,大寒后也就到了“立春”,立春后天气逐渐转暖,气温也会偏暖!在农村有“鞭春”的习俗,也预示着忙碌的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
大寒典故今天是大寒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古书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农历二十四节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偏僻的小山村,四周被重重大山包围,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连接山外。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当北方寒潮南下时,北风冷凛,寒风呼啸,气温骤然下降。大寒时节,天空常下着大雪、冻雨。雪后的大地被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山上的树木和楠竹被冰雪压得弯了腰,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在寂静的夜空传得很远;瓦房的檐口倒挂着长长的冰凌,晶莹透亮;疏松的地下长着冰笋,踩在上面发出“吱嘎”的响声;水面结着厚厚的冰,胆大的孩子在冰面上溜冰嬉戏……,山里人一家老少围着灶膛烤火御寒,听老人们说着他们小时候冬天滴水成冰的古老故事。
进入新世纪后,天气变得比过去暖和,家乡也很少下雪,难得见到那一片天寒地冻的美丽景象了。只有选择在极寒的天气登上南岳衡山之巅去观赏雾淞,偶尔感受一下儿时冬天的景象。
大寒节期间,山里的男人们带上劳动工具来到逝去先人的坟地,把坟地的灌木、杂草等杂物连根一起清除,收拾干净后,在坟堆上培一层薄薄新鲜而干净的黄土,说是给先人盖“新被”。大寒节以外的其他时间,先人的坟地是绝对不允许动土的,否则不利子孙后代的安康发达,这是当地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大寒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山里人少有的清闲日子。这时便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山里人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做粑粑,置办年货,准备欢欢乐乐过大年。粑粑的做法是把糯米和粳米(高粱)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在大水缸里浸泡二至三天,淘洗干净后,用大碾子把原料碾成粉沫,在米粉中冲入开水,把米粉搓成砣,然后放到梨木做的模子中印花,再放到蒸笼中蒸熟,凉干后就成了粑粑,平时用于招待客人。粑粑可以油炸、煎、水煮,也可放在火上烤着吃,香糯可口。把粑粑保存在装有山泉水的坛子中,半年都不会腐败。还有祭灶神(当地人说管理灶的神灵)。传说腊月廿四日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山里人用柴火做饭菜,灶屋(做饭菜的房子,现代人叫厨房)经过一年烟薰火烤,到处都沾满了黑色灰尘。家家户户趁灶神离开之际,赶在小年后至大年前这段时间将灶屋里外打扫干净。在新年初一清晨,一家人备好三牲祭品,迎接灶神回归,祈求新年降福免灾。祭祀灶神时,女人是要回避的。
大寒来了,春节快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