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也算是一位历史名人,因为项羽的关系,让虞姬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过正史中,对于虞姬的记载却是出奇的少,《史记·项羽本纪》中介绍虞姬只有短短五个字“有美人名虞。”虞姬的本名、生日、出生地还有她最后的结局全部没有记载。也就是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虞姬基本都是杜撰出来的。真正的虞姬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对于虞姬这个人物的争议也是从来没有消停过。
相信你一定看过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这部脍炙人口、改编自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曾荣获多部国际奖项,多少观影者深深受之憾动且牵洒出了热泪。其中的戏中戏,也就是电影中,由张国荣与张丰毅饰演的程蝶衣与段小楼演出的京戏《霸王别姬》,实际上是艺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剧之一。
这出京剧的主角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故事内容讲述的是项羽被敌军围困于垓下,悲愤苦涩地唱出《垓下歌》,虞姬体会其心情,随后自刎殉情。项羽及骑兵与敌军苦战后,突围不成而自刎于江东。
如今虽不见当年重瞳的西楚霸王,史实上的霸业,却构织了项羽的豪情万千。自古以来,英雄身旁总有美人相伴。总伴随于霸王身边的虞姬,相传容貌倾城,擅舞剑。耀千古的,正是西楚霸王与虞姬之间,那段荡气回肠、撼人难忘的诀别悲歌。可惜的是,关于两人的相识、相随,却无详细记载。后世仅能仰赖流传的诗词歌赋,描摹、想像他们珍贵的吉光片羽。
幸有今人于影视上的诠释,得以令霸王项羽的豪壮气概及绝色虞姬的忠贞形象,益发鲜明。后人的歌咏与后世的演绎,在在都令史籍里头,那极为单薄、扁平的虞姬,丰润了许多,具亮眼的艺术形象。论者王立群表示:"虞姬的艺术形象最早现于元代戏曲。可是她一直是道德符号,缺乏完整的艺术形象。京剧《霸王别姬》才令虞姬彻底成为情感实体,成就舞台上的美丽形象。"
悲壮哀戚的《垓下歌》与《和项羽垓下歌》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遭到汉军及诸侯重重兵围。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当项王夜起,不禁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歌数阕,虞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陪伴霸王于旁的虞姬,亦随之而歌。据《史记正义·卷七》记载:楚汉春秋云:"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多么悲壮无奈的《垓下歌》啊!多么伤心深情的《和项羽垓下歌》啊!然而,这首名垂千史的《和项羽垓下歌》却存在争议。古籍上仅只寥寥几笔的虞姬,亦存争议。身世不详的虞姬,较明确示人的是,她为秦末虞地人,名虞或姓虞,世称虞美人。而关于虞姬是否自刎、埋在何处等论点,当然也同样受到争议。
虞姬的"和歌"与"自刎",备受争议
两部重要史著,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及虞姬。而《史记正义·卷七》记载的《和项羽垓下歌》,是唐代张守节从《楚汉春秋》引述而来的。不过,其实和歌存在着真伪的问题。论者唐宝民表示,这首和歌与秦汉时期的诗歌风格不符。
除此之外,参考《楚汉春秋》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引用这首和歌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值得再探。
司马迁不仅没有在《史记》记载《和项羽垓下歌》,亦没有记载虞姬自刎。
论者唐宝民表示,司马迁没有提及的原因,可能是《楚汉春秋》中并没有提及虞姬自刎,或是《楚汉春秋》虽然记述了此事,但是司马迁认为有违史实而不采用。距离楚汉时代较近的陆贾若没有撰写,那么较有可能的推论就是虞姬没有自杀。
虞姬的埋身处,备受争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