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是抗战慷慨悲壮歌曲《歌八百壮士》中的歌词。这首歌创作与1938年,主要是纪念一年前发生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如今因电影《八佰》再次引起国民现象级关注。
八百壮士来自第88师,该师是战前中国最精锐的4个德械师之一。剧照特写的德造M35型钢盔,更强烈暗示这是最精锐劲旅的誓死一战。然而,历史真实面貌与电影截然不同,四行孤军大部分士兵是补充来的乡村警察,可能连步枪装退子弹都不熟练,却第一次经历难以想象之残酷的现代化战争。更骇人的真相是,钢筋水泥的四行仓库不是坚不可摧的钢铁要塞,反倒是容易攻破的脆弱据点,死守大楼违反了当时的军事常识。
死守四行仓库,正是出于士兵素质太差的无奈之举。蒋介石原本命令第88师全师死守闸北,为全线撤退的40万大军断后,并向租界内的全球媒体展现中国抗战到底的牺牲意志。师长孙元良据理力争指出,第88师火线补充五次,全师都是新兵,“虽然一样忠勇爱国,但训练时间较短,缺乏各自为战的技能”。若按照委员长的命令,新兵可能会陷入混乱,在全球媒体镜头前“被敌军任意屠杀”,贻笑国际。
缩小死守规模,反而能达到宣传效果。孙元良选定外观坚固的四行仓库,配置一营兵力死守。这个“非典型阵地”,老兵看来不堪一击,新兵却会得到安全感,才能从容为国赴死,达到国际宣传的目的。于是,全师死守闸北计划缩小为一营死守四行仓库。唯一目的就是整营官兵慷慨战死,在全球媒体前展现中国抗战到底的意志。对军人而言,这是很憋屈的一个战斗,却创造了对日抗战永恒不朽的宣传奇作。
精锐德械师退化为三流部队淞沪会战第一日起,第88师就在闸北血战,连续76天,伤亡官兵估计超过两万人,相当于全师覆没两次。然而,蒋介石不肯让第88师下火线。德械中央军主力师实在太少,找不到分量相当的部队填防,他宁可由大后方的保安团与二流部队抽调生力军,整团整营抢运火线,成建制直接补进第88师。长达两个半月的血战中,第88师战地补充多达5次。一撮茶叶连泡5次,茶味自然冲淡无存,第88师在上海撤退前夕已经严重退化。
同为德械主力师的教导总队,上士班长骆鹏生动记录了第88师的退化。骆鹏回忆德械部队,最重要的兵器是小圆锹。要在日军陆海空狂轰滥炸的淞沪战场生存,必须勤挖掩体。一把小圆锹,白天挖卧姿散兵坑,入夜争分夺秒将坑挖深,由费时45分钟挖至及腰的跪姿散兵坑,挖到费时1小时30分钟的一人高立姿散兵坑,多挖一锹土就能多保一条命。德械部队打起仗来,人人拼命挖坑,个个一身泥水,如实拍成电影是非常没有画面感的。
战力退化的第88师,却对小圆锹嗤之以鼻。10月底,大军撤退,骆鹏奉命固守一处木桥。他紧张率领班兵挖散兵坑,构成据点群,固守一昼夜,总算盼到第88师一个步兵连接防,但第88师的弟兄们嘲弄起骆鹏的散兵坑据点。一位排长豪迈说道:“小兄弟,你们打仗是趴在地下打,藏头缩尾,有点怕死。我哥子们打仗,是站立着打。鬼子们来一个,杀一个。你看今夜,本连三波冲锋,杀他个尸横遍野。”
“我看他确是英雄,身背大刀,手提长枪,抬头挺胸,好像有些能耐。”骆鹏撤退时,第88师的好汉连已经发起冲锋。他只看了两波,就不忍再看下去了。“友军的第一波,真是冲上了桥,越过了河。但是,敌人枪炮声,他们的哀嚎声,不幸的已谱上了交响曲。可敬的英雄们,算是为国捐躯,一个不回。不到十分钟,第二波又接上去了,结果同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