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开展篆刻教育的人是元末的吾丘衍(1272-1311),吾丘衍是浙江龙游人,后来流落钱塘,以教书为生,他是残疾人(眇一目,跛一足)。
(吾衍,吾丘衍)
或许正因为他是残疾人,所以他把精神悉数用到了做学问和艺术研究方面,他平生嗜古,学问赅博,通经史,谙乐律,工篆隶。当然也恰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成了中国汗青上第一位周全系统整顿篆刻常识的篆刻理论家。
(右下角拄拐者就是吾丘衍)
吴丘衍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甘愿将本身所学所知分享出来,传承下去。他20多岁时就在杭州生花坊开馆授徒,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数十人(那是最早的篆刻进修班),授课的内容除了篆书、篆刻之外,还包罗经史、乐律等,篆刻相关的,当然包罗写篆字、篆印稿等内容。
既然要教授,就需要教材,他是第一人,前无前人,要教材就得本身编,这就有了史上第一本篆刻教材——《三十五举》,也正因为这是第一本系统的篆刻教材,后世的所有篆刻人人,一路传承下来,后世所谓的正统篆刻路子,实际上都受到《三十五举》的系统影响(固然《三十五举》所列内容并不停对准确,艺术并不是天然科学),那么,对于篆刻初学者来说,追本溯源,卖力进修《三十五举》是很主要的一件事,或许说,学好了《三十五举》,一个初学者才能真正走上篆刻“正道”。
《三十五举》的“举”,就是“提出”,就是举例解说,你看,后世有个成语,叫“画蛇添足”。用的意义沟通。
(《三十五举》书影)
三十五举,前十七举(上半部)讲若何写篆书,我们预备放在书法部门说。十八举后(下半部)系统说篆刻,从今天起头,我们一段一段来说说下半部:
今天说十八举:
十八举: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朴直,篆法与隶类似,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认为法,大好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朴直,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愚昧盘回,唐篆始如斯,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三十五举》这一举说的是字法(或许说篆法),这是篆刻最下层问题。显然,吾丘衍这里说得禁绝确,因为我们知道,汉印所使用的篆书,并非是秦印里的摹印篆,而是缪篆。
(汉印里的篆书,中勳私印)
(中勳私印,方朴直正的缪篆)
缪篆的每个字都方朴直正,这一类印,占汉白文印的绝大多数。
但秦印的字形并不朴直,如图:
(秦印:昌成里印)
(秦印里的篆书:竖长方形)
显然,缪篆和摹印篆二者是有不同的:摹印篆是竖长方形的,而缪篆根基字形正方。
再举更多的例子:如秦印里的文字,字形竖长方形:
(秦印里的篆书:上林郎池、修武库印)
瘦长的小篆字形特征,在秦印摹印篆里仍有若隐若现的保留。
到了汉印,才真正成长成为“字皆朴直,近乎隶书”的缪篆,字形方朴直正,如图:
(汉印里的篆书:武陵尉印、淮阳王玺)
接着,吾丘衍又说: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认为法,大好笑也。这是吾丘衍对唐宋叠印审美的全盘否认。因为唐今后,跟着造纸术的成熟,印章多使用朱文,而为了使印面上的空间更富有装饰性,人们多将文字的线条盘屈起来,占满印面,如图:
(唐印:中书省之印)
(宋印:御府图书)
(明代:皇贵妃图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