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芬的故事。
王芬为东平寿张(山东东平)人,名列"八厨"之一清流派名士;襄楷为平原隰阴(山东齐河)人,著名方士;陈逸为汝南平舆(河南平舆)人,太尉陈蕃之子,陈蕃是清流派领军人物"三君"之一。
当时,东平国属于兖州,平原郡属于青州,汝南郡属于豫州,故此,三人既不是老乡又不是同宗,交通和通信远不如现代的东汉末年,看起来毫无瓜葛的三人,怎能走到一起共谋起事?襄楷明确向大家说过,"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从而可以知道三人同仇敌忾者为宦官,以此为切入点,或许能理顺三人关系。
当时,清流人士互相标榜,天下名士们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其中"三君"为三位领军人物,陈蕃在列其中;王芬位列"八厨"之一,其意为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名士。
宦官们为了打击清流人士,捏造无须有的"结党营私"罪名告发而引起"党锢之祸",身为清流名士王芬,首当其冲,赫然列入党禁名单上,前后禁锢十九年之久,发生黄巾之乱而灵帝废除党禁之后,才被任命为冀州刺史。故此,王芬对宦官们咬牙切齿,恨入骨髓。
陈蕃和窦武诛杀宦官密谋败露而被斩杀,其家族也难逃厄运,受连累被诛杀,幸好故友朱震舍命营救而儿子陈逸才幸免于难,党锢解禁之后,被任官并官至鲁相,之所以陈逸与宦官有不共戴天之仇。
桓帝执政之际,宦官专权,政令、刑法残暴无度,皇子接连死去,多发灾难,于是襄楷两次上书向皇帝陈述宦官们乱杀忠臣、不修仁德,刑法太残酷、作威作福等恶行,并建议撤销宦官职位。宦官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幸好"帝以楷言虽激切,然皆天文恒象之数,故不诛,犹司寇论刑。"才保住性命,之所以襄楷也对宦官恨之入骨。
曾经陈蕃推举襄楷出仕,说明两人交情不浅,自然而然,襄楷和陈逸相互认识或者交情很深,之后对宦官的共同仇恨,更加深了友谊。故此,两人结伴找到,志同道合的王芬共谋大事,可以肯定对宦官们仇恨是三人紧密联结纽带。
及灵帝即位,以楷书为然。太傅陈蕃举方正,不就。>>>《九州春秋》
古往今来"废帝立新"原本就是天下大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东汉之前,也发生过无数次此类事件,但成功的人只有伊尹、霍光仅仅两人而已,可想而知,其难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估计到。王芬等密谋者们,根本没有仔细规划,而是鲁莽地决定起事,故此,存在几个先天性不足。
其一,把事情想得太简单、过于理想化,稍微有心计之人,就能看出其危险性,以致于寻求盟友之时,数次碰壁。受到之邀的奸雄曹操就不必多说,必然的断然拒绝;华歆、陶丘洪等名士们也拒绝合作。
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三国志》
其二,最核心问题,没有彻底认清"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们所掌握的军队数量,但是可以肯定数量不会太多,为什么这么讲呢?
按常理"北巡河间旧宅"的灵帝,既不是征讨叛军又不是征战,只是普通巡视而已,故此随行保护的兵力有限,王芬他们计划是在此时想擒获或者斩杀灵帝。然而,此前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向朝廷"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
题外之话,在秦汉时期,调兵遣将使用兵符,如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令牌,劈为两半,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验合两个虎符之后,持符者才获得调兵遣将权力。
再回到主题,此种行为只能说明,手上兵力不足或者干脆没有可调动的兵力,只能假借讨伐黑山军名义,想调动军队。真可笑,起码的兵力也没有搞什么谋反,简直是闹儿戏,真是无语,是太天真还是只是嘴上说说过把瘾而已,荒唐至极。
皇甫嵩
王芬起事之前,中平元年(184),汉阳人阎忠曾劝导,镇压黄巾之乱第一功臣、名望威震天下、手握重兵的皇甫嵩趁机搞政变,但是遭到其拒绝。身经百战,驰聘沙场多年的皇甫嵩深知,搞政变不是小孩子玩家家,而是通过真刀真枪的拼杀,流血甚至牺牲才能确保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