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看武则天是怎样称帝的。
话说唐高宗李治时,作为母辈的武则天被纳入后宫。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成为皇后,参预朝政。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这是西汉时刘邦的老婆吕后开辟的制度,由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权力。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约15年后,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
这个背景,与武则天的无字墓碑有着直接因果关系。
武则天死后,墓碑上空白无字。
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特殊、不合常理的现象,何况她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由于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说法,导致后人猜测,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武则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小小墓碑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旷世传奇,堪称个人奋斗成功的典范。
她在执政时期以及称帝15年间,很有作为,名留青史。
在政治上,打击门阀,扶植庶族,整顿吏治,拔擢贤才,发展科举。她还广开言路,注意纳谏。
在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军事上,唐朝与周边的吐蕃、突厥等发生了多起局部战争,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文化方面,武则天本人精通史籍诗文、书法,也颇有诗才。
她创字改名,例如自己改名为武曌;改制音乐机构,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她曾召集大臣编纂《要览》、《字海》及《乐书要录》等学术研究书籍。
武则天智略过人,具有治国之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总体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相当安定,农业、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说,她确实可说是功高德大。
其二,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在碑文上一味给自己歌功颂德则会心愧,因而觉得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复心和残忍手段。大肆迫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她在晚年豪奢专断,耽于享乐,上苑催花、宠幸面首等。
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称武则天“伪临朝、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人神同嫉,天地不容”。
最重要的就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权称帝,受到儒家历史学家和传统观念的攻击。
其三,武则天认为自己有功也有过,于是干脆就立“无字碑”,自己的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
其四,据说唐廷为武则天立碑时已拟好了碑文,但因某种原因使得碑文没铭刻到墓碑上,有可能埋藏在乾陵地宫里。
乾陵地宫至今未挖掘,因而此说尚待求证。
虽然武则天的无字碑没有原始碑文,但是刻有后人题词。
题词共有四十二段,阳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终于明代。
明代以后,无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维修扶直,再未有人题词。
综合以上,武则天的无字碑是个历史谜团,有待于未来考古揭秘。
也许,会永远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是的。
洛河神异石碑是人为事件,不过是袁天罡骗武则天迁都洛阳的计谋,因为袁天罡发现当发生日食时候,河水上涨,水量巨大,袁天罡想通过此水纹现象修建水渠,暗道,让这些河水全部通过地下通道把武则天上朝时候的宫殿以及皇上所住地方全部冲毁,通过这种摧毁武则天势力,然后袁天罡可以替代武则天成为皇帝。
在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为奇特的墓葬,“千古一帝”始皇帝的墓葬不敢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墓葬找不到、“富可敌国”沈万三的墓葬在海里、最后则是“日月凌空”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挖不动。
图|乾陵全景图武则天是中国历史首位正统继位的女皇帝,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在历史中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对于唐朝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文化兴盛、百姓富裕,有着“贞观遗风”的美誉,更是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对于历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在武则天病逝后,唐中宗李显按照母后“归陵”的遗愿,挖开了高宗李治所葬的乾陵墓门,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在了一起,自此,乾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夫妻两位帝王的墓葬。
武则天生前能征服天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帝,死后所葬的乾陵也让人们束手无策,乾陵是唐朝所有帝陵中唯一没有被挖掘的墓葬,就连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没能幸免,可乾陵却能安然无恙,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墓有多难挖。
图|武则天(影视剧照)下面小编首先为大家介绍下历史上关于乾陵,最出名的几次挖掘,接下来说说乾陵为什么这么难挖?为何可以保存1300年而未被发掘?最后则是乾陵中到底有多少宝物?
关于乾陵的挖掘历史,最早的历史记录是从唐朝末年的起义领袖黄巢说起,黄巢曾率领40万大军公然入驻梁山挖掘乾陵,但搞笑的是,黄巢搞错了乾陵所在的方向,数十万人轰轰烈烈的挖了近半座梁山,却只挖出来一条近40深的“黄巢沟”。
而第二个挖掘乾陵的著名人物则是温韬了,温韬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在他的盗掘下,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了不可扭转的破坏,使得无数珍贵历史文物被损毁。
在温韬的手下,关中地区的唐朝陵墓无一幸免,作为埋葬女帝的乾陵自然也被他盯上了,他曾带领手下公然挖掘乾陵,但在挖掘过程中,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异象不断。
图|温韬温韬这种盗墓贼最怕的就是一些神鬼之说,看到此景顿时害怕不已,连忙带着手下灰溜溜地跑了,在宋人程大昌著的《考古编》中记载着:
“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第三个挖掘乾陵的著名人物则是国民军上将孙连仲了,不过孙连仲可不像上面两位那么光明正大,起码还知道挖人陵墓不是啥好事,于是以军事训练为由,带领部队驻扎在乾陵附近,再将周边百姓驱赶后,才悄悄挖起了乾陵。
因为有着现代火药武器的存在,孙连仲比前两任盗墓贼可好多了,他已经用炸药炸开了墓道三层条石,但也仅仅如此了,因为不知道距离墓道还有多远,在加上天气突然变得恶劣,孙连仲无奈之下放弃了此次挖掘。
图|孙连仲经历上面三位的亲身演示,大家应该对于乾陵的难挖程度有了一定了解,乾陵之所以能保存1300年而不被盗掘,绝不是浪得虚名,那为何乾陵如此难以挖掘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乾陵与大部分陵墓不同的是,它被建造于海拔一千多米的梁山之上,此山仿佛由碎石堆砌而成,上面遍布碎石,而碎石多则容易流动,在这样的山上挖盗洞,没有人敢下去,因为一个不注意就可能被流动的碎石堵住洞口,直接将人活埋。
第二点:根据1959年与1960年对于乾陵意外暴露的墓道(下文有墓道为何暴露的解释),进行的两次勘探与研究,考古学家们大致模拟出了乾陵的外部结构。
这条墓道长约63.10米,宽为3.9米,为斜坡型墓道,其内部主要以二吨左右的长方形石条堆砌而成,共堆砌了39层,而表层大约用了410块石条,这些石条之间均用铁细腰挂板、铁棍拴拉,在用铁汁浇灌缝隙,使整个墓道浑然一体。
图|乾陵“无字碑”孙连仲动用了现代火药,才仅仅炸开了三层石条,而古代连火药都没有,纯靠士兵挖掘,那不知道要挖到何年何月,如果不知道墓道口,想盗掘乾陵纯属痴心妄想。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可能迷惑上述中提到的乾陵墓道是什么意思?既然知道了墓道又为何没对乾陵进行发掘呢?
其实,乾陵墓道会暴露纯属意外,在1958年,当地的农民准备在梁山上用炸药开采些石头建设乡村,但没想到居然炸出来一个洞口,作为当地村民,当然知道梁山有着乾陵的存在,所以这些村民立马将此事上报了政府。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勘察,这个洞口正是乾陵的主墓道,经历1300年,难倒了无数盗墓贼的乾陵墓道,居然就这样充满戏剧性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不得不感叹世事难料。
图|乾陵墓道口而乾陵墓道的暴露也让无数人的目光聚焦于此,作为唐朝唯一可能保存完好的陵墓,世人都想通过它来一窥盛唐风华。
1960年,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向国务院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准备对乾陵实施考古发掘,但却迎来了周总理的拒绝。
而周总理之所以拒绝,完全是因为郭沫若在1958年发掘定陵时,对定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许多珍贵文物因此残碎不堪,所以周总理思虑多时,决定在没有充足把握之前,暂时不开发乾陵,而之后国家更是明确表示,永远不主动发掘任何一座帝陵。
图|郭沫若那乾陵中到底有多少宝贝让世人这么关注?根据一位文物工作者的推算,乾陵中至少有500吨唐代文物,且非常有可能藏有最顶级的国宝,有着“千古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
根据历史考证,《兰亭序》最后持有者为唐太宗李世民,而根据他的遗诏,《兰亭序》被大臣们送入昭陵作为陪葬品,但温韬盗掘昭陵时,记载的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此后也没有听说过《兰亭序》真迹的传闻或记载。
所以一些史学家认为,《兰亭序》并没有陪葬李世民,而是被他送给了自己同样喜欢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根据李治去世后的遗诏,他生前所有喜欢的字画全被送入乾陵陪葬,所以人们怀疑《兰亭序》应该就葬在乾陵。
而且自唐朝之后,历史记载中就再也没人见过《兰亭序》真迹,这就让人们更加相信《兰亭序》陪葬在乾陵的说法。
图|《兰亭序》片段乾陵虽然藏有如此多的珍宝,对于研究唐代历史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正因为其地位特殊,所以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为了保护其中的文物,乾陵是绝对不会被发掘的。
显然是假。中国封建历史,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男权为主的社会。所以,尽管武则天很有能力,国家治理的也很好,但始终得不到当时和后世所谓正统的认可。因此,不惜从私生活上搞臭一个人,来达到政治上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百试不爽的做法,今日亦然。
第一:“长明灯”不熄之谜。
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是天宫之火。长明灯藏于古墓中,但却明光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第二:西周“九鼎”遗落何处。
九鼎是镇国神器,象征华夏九州。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但至今却不知其下落何处。有一种说法认为九鼎是秦始皇喜爱的宝物,被葬于秦始皇墓中了,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三:秦始皇墓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随同秦始皇兵马俑一起出土的一批青铜剑,剑身竟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而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这青铜剑上又怎会有它呢?
第四:战国和氏璧下落何处。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据历史记载,和氏璧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但和氏璧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是无法焚化的,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何处了呢?
第五:秦始皇十二铜人下落何处。
十二铜人是秦始皇下令建造的,也是秦始皇心爱的宝物。关于它们的下落,有的说被后来人烧毁,也有人说它们随其它宝物一同葬于秦始皇墓中。由于秦始皇墓至今为挖掘,因此,十二铜人的下落至今不得而知,是否真是葬于墓中呢?
第六:《洛神赋》中的洛水女神到底是谁。
我们都知道《洛神赋》出自于“三曹”的曹植之手,那么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洛水女神是曹丕的妃子甄后,也有人说是曹植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已,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第七: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去了哪里。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有说法认为其在昭陵中,也有人说是在乾陵中。
第八: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武则天的无字碑众所周知,但关于她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却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第九: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何处。
千古奇书《永乐大典》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但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仍是一个谜团。有人说明英宗酷爱大典,因此极有可能“生死相连”葬于其墓中。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
第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太平天国宝藏一事,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此人间蒸发。从此之后也有不少人一直在寻找其下落,但至今仍未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