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818小编为大家带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详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近些年来,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为明朝天启时期的“权阉”魏忠贤“平反”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于魏忠贤废黜农业税、加征矿业税和商业税进而充盈国库的策略予以了赞同,同时还对其在辽东战场上的用人得当、举措得力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战果也进行了充分肯定。当然,除了“赞同”和“肯定”魏忠贤之外,也少不了对以周延儒、钱谦益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所进行批判,认为东林党才是明朝最终灭亡的“祸根”所在。
所以将这些观点总结起来,魏忠贤之于晚明时期的历史作用是“无比巨大”的,于是基于此也就有了那句经典的“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难道真的是“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么,或者说真的有所谓的“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样的说法以及官方史料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抛开关于魏忠贤功过是非的评价不谈,单纯的只从这句话的出处、人物和历史背景来看,“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且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的“伪命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照史实,记载“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典故的《燕都日记》,可谓是“漏洞百出”。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明朝末年的小说家冯梦龙所撰写的《燕都日记》之中。
其原文是: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在这段文字中,引出了两个历史上颇有争论的“公案”。
其一,崇祯下令安葬魏忠贤,以表示对于在其继位之初就杀掉魏忠贤的懊悔;
其二,就是“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所延伸出来的这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我们先来看看崇祯到底有没有安葬魏忠贤。
《明史》中关于魏忠贤的最终结局有着这样的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由此可见,魏忠贤在阜城自缢身亡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就此放过魏忠贤,不仅将其重新加以凌迟之刑,还将其头颅悬挂于河间府的城门之上以示惩戒。而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天启七年(1627),也就是说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距离此有着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此时的魏忠贤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所谓“收葬遗骸”便是无稽之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从崇祯与魏忠贤的个人恩怨上来说,也不可能做出为其“收葬”的事情。
崇祯登基的时候,魏忠贤给其制造了巨大的阻力与障碍,甚至他还准备找一待产妇女,编织谎言说是天启皇帝的“龙种”,进而阻止崇祯登基。之后崇祯是在天启皇帝的张皇后以及英国公张维贤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但是宫中依然遍布魏忠贤耳目,形势依旧紧张,张皇后更是提醒崇祯“勿食宫中之食”,足可见当时崇祯所面临的危局。
而从崇祯对于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清算过程与惩治结果来看,也充分证明了崇祯对于魏忠贤的深深恨意。所以,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为魏忠贤平反,还为其收葬,俨然不可能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关于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在历史上更加是不可能出现了。
首先,谁都有可能为魏忠贤说好话,唯独曹化淳不会。
《燕都日记》中的曹化淳,被刻画成为了魏忠贤的心腹,然而这是极不符合史实。如果曹化淳真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那么他在崇祯朝初年清算阉党的时候,早就应该被除掉,根本没有办法活到崇祯朝末年。而事实上,曹化淳非但不是魏忠贤的心腹,反而是魏忠贤的死敌王安的心腹。
王安与魏忠贤的结怨是在“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的时候。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就去世了,而此时应该继承皇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又为李选侍所控制,于是王安主动与东林党的杨涟、刘一燝等人联合,一起将天启皇帝从李选侍的手中抢夺了出来。而在这期间,李选侍并不死心,她让自己的心腹太监魏忠贤(当时还叫做李进忠)誓要夺回朱由校,结果魏忠贤遭到了王安、杨涟等人的严厉喝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