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纵203.6cm*横156.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熹宗(1605 -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是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长。明熹宗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二十三岁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资料显露,明熹宗为明代最后一位留有坐像画的皇帝,其坐像画有二幅 , 1949年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一幅。凭据清朝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胡敬的记录,此二幅坐像皆“黼扆冠服......旁二几陈列瓶炉书策”,今天介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熹宗坐像。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画像中熹宗正面危坐于帝位上,死后“黼扆(fǔ yǐ)”,“黼扆”指帝王座后的屏风。屏心祥云为地,绘双龙戏珠,屏风正中袅袅上升的腾云将熹宗头首护住。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屏风摆布各一红色高几,上设“瓶炉书策”。画面右边高几上为一升龙俯首下衔一炷香,白烟缭绕而上形成“寿”字形样式。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熹宗双手拢于胸前,死后摆布各露一迎手。“迎手”也称为“迎枕”,是松手用的小几。迎手的上面覆袱,四周垂挂璎珞,还有兽首衔环相间为饰。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宝座摆布扶手板各施一龙口衔璎珞,背板上亦有行龙举头相对。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熹宗头戴翼善冠,身着龙衮服,腰系革带。明朝时期,与圆领袍搭配穿戴,作为官员首服的展翅幞头叫做乌纱帽,而君王贵戚所戴的乌纱则与官员的分歧,它的构造为冠后两翅折角向上,折角顶端平日为较圆的弧顶,冠上缀有二龙戏珠的饰件。凭据《明史·舆服志二》记载:“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衮服是皇帝祭奠六合、宗庙、社稷、先农、册拜、圣节等大典时所穿的制服,在龙袍中品级最高。画像中熹宗所着衮服以云纹为底,间列团龙与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帝王及文武大臣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样,源起周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形象。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至隋炀帝时期“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续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式子。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明熹宗坐像图》中,配景道具琳琅满目,摆布案几放满诸多瓶、炉、鼎、簋等青铜彝器,一方面,这些器物表达了帝王地位人品的象征意义。
明朝 《明熹宗坐像》局部
例如:摆布案几上的方鼎与圆簋,与西周时期的列鼎轨制和“染指华夏”等意义相一致,方鼎与圆簋、天圆与处所,象征了帝王为世界之主子的寄意。另一方面,将这些物品置入帝王坐像画中作为配景烘托,也与明朝文人盛行的好古品古的风行风潮有关,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的审美趣味。能够说,皇帝的坐像、皇族大臣的容像和品古、玩古类画作彼此相谐,在各方面呈现出了明进取流社会的三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