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奇迹般的来到这个多姿多彩也百般无聊的世界上,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碌碌无为过完一生,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生活。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过得去的工作,一个互相吸引的妻子。
如果两性之间没有相互吸引,我们都无法来到这世上。两性之间吸引力的由来十分复杂,背后牵涉到从脑生物学到时尚等多种因素。
假如解决了两性吸引力之谜,人类心理学知识当比当前更进一步。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现象涉及不同层面的生物学解释,不同人的见地也各不相同。
性趣天注定
有关性取向的研究表明,分娩之前母体的激素水平会影响下一代的性选择。性激素对男性胎儿大脑的影响会增加其被女性吸引的可能性。有线索表明,若在分娩前暴露于非常高水平的激素环境中——比如母亲在孕期服用DES避孕药——胎儿在日后有更大的几率被女性吸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曾被暴露在激素环境中的女性并未发展成女同性恋。或许产前激素影响较弱,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被磨灭。
步入儿童时期,两性在行为上的差异开始显现。这不完全是对其他人的模仿,在猴子身上做的实验表明,产前睾酮激素的水平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和侵略性行为有所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社群中成年人的行为,儿童也会产生自己终会与一名异性结合的期许。
青春期是另一个开始
少男少女在青春期迎来性觉醒。大量产生的性激素不仅导致胡茬变粗和乳房丰满等第二性征,还在大脑中引发性欲。
女孩比男孩更早熟,通常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能产生性意识。女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用细微的眼神调情。在性观念开放的社会,女孩比同龄的男孩更早进入性活跃期。总的来说,青春期引起的改变增加了两性对异性的吸引力。
以金赛为代表的性学家们指出,不同性取向之间并非边界分明,只是不同指标之间程度的差异而已。有人只喜欢异性,有人只喜欢同性,而双性恋感到两种性别都有吸引力。不过这种观点尚未得到广发认同,因为自认为是双性恋的还是少数。
金赛对人类性行为可变性的强调当然是正确的,性吸引力可被后天经验塑造和改变。
恋物癖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有实验人员使用有争议的实验在人身上训练条件反射。很少有男人对女靴感到兴趣,不过实验中男性被成功“训练”成恋靴癖。实验人员将靴子的图片同裸女照片一同展示给受试者,很快,仅用靴子的图片就能激发男性被试们的性幻想,且没有迹象表明这一后天反射会消失。
此类研究揭示了人类性反应存在明显的灵活性。这对正常性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对身处稳定性关系中的伴侣来说,伴侣身体的部位尤其能引起另一方的性反应。
除了上文所述的生物因素和后天反射,性吸引力还受到社会时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与时尚
发展中国家的男性认为体脂丰满的女性更吸引人,而发达国家则以瘦为美。
这一转变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在果腹都成问题的社会中,丰乳肥臀说明女性有丰富的脂肪储存,能更好地面对怀孕和哺乳的挑战。发达国家早已摆脱生存忧虑,苗条的女性被认为更有专业素养,更可能获得职场成功。
同女性身体曲线的转变一样,在社会的变迁中,男性对自己胡须的审美也发生转变。
在婚前性行为尚为禁忌的保守社会,男性更喜欢蓄须。这暗示在风流成性的社会,男性用剃须来向伴侣表示忠诚。然而在后者社会中婚前性行为更常见,女性会被诱拐而后又遭抛弃。
无论背后有何理由,某些社会的男性更喜欢丰满的女性,而另外一些地方的男人认为苗条才性感。同样地,有些地方的女性喜欢有胡须的男人,而其他地方的女性认为剃须是讲究个人卫生的体现。
以上讨论的仅限于性吸引的物理性因素,除此之外,配偶选择的心理因素要更为复杂——可能也更重要——涉及社会地位、宗教、政治,还有性格匹配度、兴趣喜好、宗族和智力等多个方面。
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更或者是双性恋,我们都应该以一个简单平等的看待。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天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