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锦衣卫作为特务机构,想必很多人已经了解。但鲜有人知的是,除了锦衣卫之外,明朝还曾出现过三大特务机构。每当缇骑出动时,天下必会因此骚动。四大特务机构掌权时期,上至藩王宰相,下至普通百姓,几乎都处于其监视之下。若是有人稍稍拂逆了他们的命令,就会面临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
这四大特务机构“代天巡狩”,经常四处缉捕巡查,使得明朝举国上下都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之中。
这里,我们先来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原本为军事建制。明朝初年的军制相对简单,基层的单位主要为“卫”与“所”,归属京城管辖的卫所大约有48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改革禁卫军建制,他组建了12个亲军卫,而“锦衣卫”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负责掌管锦衣卫的指挥使,一般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武将,极少出现由太监出任的情况。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其中的一部分人是负责展列仪仗、执掌侍卫,以及跟随帝王巡视的锦衣卫。这一类锦衣卫,其实,与传统意义上的禁卫军没什么区别。虽然,他们也被称为“将军”,但是,平时却只负责在宫中侍立、通传帝王的命令,有时甚至还会兼做守卫工作。
但是,这些锦衣卫却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通常长得人高马大,声音极为洪亮。单从外表来看,便已经是威慑力十足。
其余的锦衣卫则主要负责“缉捕巡查”,这也是锦衣卫有别于历代禁卫军的特殊之处。
当初,朱元璋创建锦衣卫主要是为了仪仗,但因其后来滥杀功臣,且认为诸如大理寺、都察院及刑部等司法机构都不好用,便直接升级了锦衣卫的功能,使其成为帝王的私人警察。南北镇抚司是锦衣卫负责刑事案件的机构,其中,皇上钦定的案子由北镇抚司负责。
北镇抚司拥有独立的监狱,可自行审讯、逮捕和处决。 南北镇抚司其下共设有五个卫所,掌管这些卫所的统领,被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士兵则称为力士、校尉。力士和校尉进行缉拿任务,被称作“缇骑”。根据记载,缇骑数量最多可达六万人,最少为一千人。
锦衣卫官校通常会选拔身体强壮有力,且无不良嗜好的良民入充,之后,则需要其凭借资历和能力逐渐升迁。但值得一提的是,锦衣卫这一官职是可以世袭的。
明朝的开国君王朱元璋出身贫寒,他是通过打仗坐上的皇位。而后来的朱棣,也是依靠武力夺走了侄子的江山。所以,无论是因为明皇室出身的特殊性,还是朱棣谋夺皇位的原因,明朝的帝王们对于皇权的维护有一种天然的警惕性。出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锦衣卫“缉拿搜捕”的职能被无限扩大。
而手握大权的锦衣卫们,更肆无忌惮地倚仗手中的权力制造事端,铲除异己,以实现自己平步青云的野心。譬如,明成祖时期的纪纲,明武宗时期的钱宁等。然而,最臭名昭著的,当属北镇抚司,其独立的大牢中关押了不计其数的无辜之人,更有许多忠贞之臣死在锦衣卫的酷刑之下。
但细思极恐的是,这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与武则天的短期出现不同,明朝几乎是接连不断。毫无节制的捕杀行动,使得帝王与百官、民众及军队离心离德。
后来,甚至有人评价,大明帝国并非因流寇而亡,而是因厂卫而亡。
相传,曾有一位名叫宋濂的开国重臣,其秉性忠厚老实,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却总能为朱元璋排忧解难。一次下朝后,可能是因为宋濂年纪已大,且频繁早起上朝,所以,感到有些体力不济。于是,他便随口赋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次日上朝,朱元璋一见到宋濂便询问道:“昨天赋的那首诗真是好诗,但我平日里,却并未嫌你迟啊,你还是将其改为“忧”吧。宋濂一听,连忙跪拜谢罪。当时,宰相不过是因为劳累感叹了一下,第二日便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可见,当时锦衣卫的势力的确十分庞大。
此外,锦衣卫还有一项职能——“执掌廷杖”,简而言之,便是皇帝训诫违法士大夫的酷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