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二世而亡是个古代悲剧,后世很多人将源头归结于秦始皇嬴政,认为他在世时没有立长子扶苏为继承人,是最错误的决定。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们可以试想一下,扶苏能被立为继承人的概率有多高?在秦始皇嬴政去世后登上皇位的时候将胡亥改成了扶苏,大秦的古代是否会改写?
不论人们从哪一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本来得到的答案只能是一个:扶苏改变不了古代的进展轨迹,他注定拿不到成为太子或登上帝位的剧本。那就更别提扶苏凭一己之力改写大秦的命运了。那么,扶苏到底输在了哪里呢?
诏自沙丘至,怎么便释兵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扶苏并不是秦始皇嬴政的太子。现在人们尊称扶苏,也只是尊称其为公子扶苏。这就相当于是皇子的一个尊称,像公子胡亥、公子高等等,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前缀。
这也就表示,扶苏身份地位的高度与秦始皇嬴政其他的孩子,基本在一个水平。这样的真相就在于秦始皇嬴政生前最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说立太子这类的话题。因为往往立太子也就表示皇帝要考虑继承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自己要面临死亡。
但秦始皇嬴政一心期盼着东去的徐福能够为自己带来长生不老药,他不情愿听到关于死的任何字眼。所以没有大臣敢在秦始皇嬴政面前说应该立哪位公子为太子的建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就可以明确扶苏的身份了,他也仅仅只是公子而已,并非是太子。但扶苏和胡亥与公子高等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扶苏为长子。他也不是嫡长子,就只是长子。在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极其深远的秦国时期,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长子的身份明显更高。所以根据这一现象,很多人认为推扶苏为继承者,更符合那时人们的期盼。
介于秦始皇嬴政不情愿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这一拖也就拖到了扶苏直到自杀前,都没有拿到晋级成为太子的剧本,也就导致他心中长期留有遗憾。沙丘之变时,扶苏也不知道秦始皇嬴政病危的消息,他还对于秦始皇嬴政有一种怨言,这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扶苏身上的第二大薄弱之处在于他的政治观点与秦始皇嬴政的政治观点明显不在一条线上。事实上,真正能够和始皇帝的政治路线有一星半点相似的人本来惟独秦国丞相李斯。但扶苏和秦国丞相李斯的政治观点明显背道相驰,从这一对照中也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嬴政早已和扶苏产生了隔阂。
为何呢?因为扶苏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一生推崇仁义礼。但秦始皇嬴政不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刚刚完成了六国统一,中原的经济进展和政治高度为了能够被推到一个新阶层,用最温和的儒家思想没有办法快速起到效果。所以秦始皇嬴政重用法家思想的秦国丞相李斯,就是为了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这时候扶苏没有看清楚皇帝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于政治观点方面就已经和父亲产生了较大隔阂。仅仅是焚书坑儒这一件事情,父子俩人就吵得不可开交。扶苏认为皇帝通过焚书就已经让全国百姓接受不了,更让北方的儒生和一些贵族子弟心生怨言。现在还要坑儒,那完全是不给大家留活路。
皇帝因为扶苏的这一番话,当时就大发雷霆。说天底下的人都可以误解自己,但扶苏身为这个家的长子却也看不清事实的原因。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稳定,加速国家的进展。一切都是从大局观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扶苏一句抱怨就把自己所有的辛劳抹去?同时扶苏还要抬高自己,树立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形象呢?
从焚书坑儒这件事情之后,扶苏就被始皇帝派往了北方的边境界带去做了监军,和蒙恬将军待在一起。从这一点当中就可以看出扶苏的政治观点,在那时候并不受父亲重视,这也是扶苏身上一大缺憾。
君王令赐死,公子不求生
再说扶苏身上第三大缺憾,就是扶苏自己的问题了。
因为扶苏的性格过于悲观,上面说到皇帝通过焚书坑儒的事件之后,将扶苏赶到了北方的边境去做监军一职。
本来有很多古代学家推测,皇帝本来对于长子扶苏有很高的期待,希翼扶苏能够通过监军这一职位慢慢提高自身的军队才能能力。更何况蒙恬在当时也属于一位国家功臣,获得了更多的民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