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发现,法国人尽管摄入了较多的饱和脂肪,但心脏病的发生率比其他国家的人要低。因此就有了心脏病发病率较低与葡萄酒消费量之间存在明显关系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法国悖论”,一个至今仍未被科学家们解开的谜题。
早期研究发现,适量饮用葡萄酒会产生「J」形曲线效应(指身体健康指数最初呈现低水平效应,然后直线上升维持于高水平,其间数据变化曲线型同英文字母 J 的现象)。
少量、有规律的饮酒似乎能延年益寿,增进健康,减少认知能力的退化。此后有1000多篇论文发表,重申了同一看法。
结果是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共识都认为,适量饮酒比起滴酒不沾更有益于健康。所谓适量,是指每天喝一两杯酒。
但是,这个饮酒与死亡和疾病之间的「J」形关系理论随后受到了批评。
现在普遍认为,很多数据可能是有问题的,滴酒不沾的人可能是因为健康差所以才戒酒,而不是因为戒酒后健康变差。(这种倒果为因的现象是许多观察性研究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大多数营养学研究都是如此。)
2006年,将结果这项变量予以控制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此前发表的54项研究报告后发现,适度饮酒与较低的心脏病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少量度饮酒是否真的与降低心脏病风险有关。
他们对中国50多万名成年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两种基因变异(ALDH2-rs671和 ADH1B-rs1229984)会影响饮酒模式,而不是健康不良而影响饮酒模式。他们还排除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
基因没有缺陷的人可以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那些酵素功能失调的人根本不能耐受酒精。
研究人员还将中国女性作为对照组,因为虽然很多中国女性可以代谢酒精,但很多女性不会为社交而饮酒,但会为了健康而喝两杯。
这一次,研究人员没有发现「J」形的相关性。相反,他们发现,喝得越多的人,患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就越高,而每天喝一到两个酒精单位(一酒精单位为一小杯葡萄酒、或一瓶啤酒或一小份烈酒)的人,患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并没有降低。
不过两者都看不出与心脏病有何关系。因此,尽管饮酒与中风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但或许酒精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保护我们免受心脏病的侵袭。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将所有的酒类饮料都转换成了标准的酒精单位,所以结果并非专指葡萄酒。葡萄酒的研究结果没有特别的不同。
题图:pixabay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