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祖制,宮中后妃不选叶赫氏❔
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部确实与叶赫部曾经因为势力范围的问题发生矛盾,并且叶赫部通过绝世美女“东哥”,频频引诱其它部落,联合对建州部发动战争,努尔哈赤每每取得胜利,并斩杀众多叶赫部首领,最终统一包括叶赫部在内的众多部落❕
叶赫那拉氏虽然亡国,但一直保持贵族身份,并且叶赫子孙许多在清朝官居要职,清朝历代后妃,那拉氏也大有人在❕甚至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皇太极,也是叶赫家族的外甥❕
说叶赫那拉氏的慈禧的出现是为了报世仇,实属无稽之谈,咱们的老佛爷肯定不是这样花几十年布这么大一个局的贞烈女子❔
(二)、闯王李自成魂何处❔
闯王李自成之死一直众所纷纭,最可信的有两种:第一,湖南石门峡山逃禅为僧;第二,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村民误杀❕
其实我们更希望是第一种,毕竟一世英雄死于乱民之手,实属可惜❕
然而,李自成既不像顺治有佛教信仰,又不像朱允炆有太祖爷遗策,也没有像样点的谋臣帮他运筹安排,一个如此显眼的人物突然人间蒸发,毫无迹象的安静礼佛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三)、顺治十七年江南抗粮大案❕
回顾此案,江南士大夫抗的不是粮税,抗的是清廷❕
满清入关以来,江南地区抗清最为激烈,于是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而此次抗粮案,不过是清政府借抗粮之事,打击江南乡绅,以致于曾经的探花叶方蔼因为欠赋米一厘而降掉两级❕
从此有了“探花不值一文钱”白笑谈,抗粮案使江南地区众多知识分子功名尽失,倾家荡产,读书人衣冠扫地,形同囚犯,极大打击了读书人的热情❕
(四)、庄氏《明史辑略》文字狱大案❕
金庸《鹿鼎记》首篇即是以此案开场,源于庄廷龍实的明朝旧臣朱国桢《明书》遗稿编撰《明史辑略》,后有人吴之荣,贪图庄家钱财,以《明史纪略》有内容偏向明朝,对清廷不敬要予以举报为由勒索,最终遭到庄家拒绝❕
吴之荣到北京举报成功之后,此书的修史者,早已逝世的庄廷龍被开棺碎尸,而参与修订者,甚至刊刻的工匠,卖书的商人都受到牵连,丧失性命,可谓惨不忍睹❕
而举报者吴之荣最后竟占得别人家财,不过没过多久,就在路上遇上狂风雷电,得大病而亡,确是恶有恶报❕
(五)、曾静、吕留良案❕
曾静及其徒弟弟张熙,受吕留良遗作影响,汲取其“华夷之辩,大于君王之论”的思想,蓄意推翻满清的统治,恢复汉人王,最终事败❕
而雍正帝却给出了出奇的判案,赦免他俩谋逆大罪,并让他们到处宣讲悔过《大义觉迷录》,而却将死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并将其亲属或斩杀、或流放❕
而雍正死后,乾隆第一时间,不顾先皇雍正之命,将曾静、张煕凌迟处死,并将《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
文字狱之害确实令人胆寒,而两代帝君的处理方式又让此案充满传奇色彩❕
(六)、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吗❔
深受戏说乾隆或是《书剑恩仇录》的影响,我们宁愿相信这种传说是真的,可皇室生子,万众瞩目,试想心思缜密、谨小慎微的胤禎会着这种风险,在众目睽睽之下做这种事吗❔
更何况谁能保证弘历将来能够气宇不凡、十全武功,为自己争夺帝位加分❔
乾隆六下江南,四到海宁,其实是去查看重大的海宁海塘工程,并非寻亲,至于每次住在海宁陈家,实属“隅园”为“三朝宰相家”,还能找到比这个更好的理由吗❔
事实上,乾隆也并没有给陈家后人有什么关照,以此种种,乾隆为海宁陈家的儿子可能性极小❕(七)、龚自珍死因之谜❔
自古才子多风流,龚自珍作为清代文人巨匠,其死因也有很多传说❕
一说他的死与已婚才女“顾太清”存在暧昧关系有关,事实上顾太清的婚姻极其幸福,且对于生活邋遢,身材矮小的龚自珍感兴趣的可能性极小❕
二说因他争风吃醋被妓女灵箫毒死,事实上龚自珍死于丹阳,而妓女所在青楼为清江浦,此设想极不可信❕
事实上,龚自珍自视甚高,在官场上一直不如意,最终只得辞官离京,离京后的他意志消沉,最终积郁忧愤,暴病而亡❕
(八)、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
1870年7月26日,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客不长文祥所杀,清廷一审再审,最终草草收场,仅仅以马新贻不为张文祥伸冤,并且颁布新令致使张文祥生意亏损,使其怀恨在心,于是行刺之举,这样的结论给案,❕
结案草率,可谓疑点重重❕
事实上,马新贻才德皆无,何以得此高位❔
背后势力不容小觑❕
据说他曾经被太平军所俘,而且贪功好色,重利轻义,为世人所不耻,然而清廷对案情极力掩盖,实则掩盖官场之黑暗,以及背后不可告人之秘密❕
(九)、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被诬陷通奸并谋杀小白菜的夫君,最后经过家人朋友三不屑努力,终于得以昭雪❕
然而此案何以得到慈禧的关注,并最终以100多名官员丢掉乌纱帽,如此大的动静收场❔
其实,杨乃武与小白菜不过是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罢了,时值湘军势大,与此案有关的官员大多出自湘军,慈禧接着为此案翻案的机会,将湘军势力土崩瓦解而已❕
(十)、大太监李莲英之死❕
李莲英的基地被捣毁之后,人们发现他的的棺材里,只有一颗骷髅头和鞭子,头以下的部分全都没有❕
因此,李莲英的死因也成了一个谜❔❕
有寿终正寝说,也有他杀说❕
然后对于李大太监来说,无论是树敌之多,还是他身携巨款,都是难逃杀身之祸,只不过杀身之祸发生在死前还是死后而已,总之难逃不得全身之难,实属善恶到头终有报啊❕
清朝嘉庆年间,安徽省怀宁县三尸命案——死了三个男人,老婆和大伯子有染,三堂会审,惊动了嘉庆皇帝,成了满清十大奇案之一。
案情是这样的:清嘉庆八年四月的一天,安徽省怀宁县传出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县城里的首富,乡绅张体文的三儿子家里死了三个人。
张体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张秀伦,次子张大有和三子张大勋。
出事的是他的三儿子张大勋家,张大勋是一个武举人,在县衙当差,属于清朝编制人员。
死在三儿子家的三个人不是旁人,一个是张家的族侄张伦,另两个是张家的长工李赓堂和他12岁的儿子。
三个大老爷们儿死在了家里,三儿子赶紧把老爹和两个哥哥叫来了。
老太爷张体文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三具尸体,心中也就明白了七八分,狠狠瞪了一眼站在旁边吓得瑟瑟发抖的三儿媳妇儿胡桂花。
有人可能要问了,老太爷为什么要瞪三儿媳妇呢?
说起来这是张家的家丑,老太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三儿媳妇不守妇道和二儿子张大有勾勾搭搭,大伯哥和弟妹有私情,让外人知道还不笑掉大牙。
原来二儿子张大有中途丧妻,留下了一个3岁的幼子。张大有是社会上的一个混混,忙着打架和耍钱,没有时间管儿子,于是就把幼子托付给弟媳妇照看,一来二去,时间长了二人就有了私情。
三弟张大勋经常出外办差,给二人创造了私会的条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私会时被老爹撞见,眼前的三具尸体肯定和三媳妇儿有关系。这是老太爷为什么瞪三儿媳妇的原因。
张太爷把三个儿子叫进了屋。开口说道,“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儿,我也是市面上有头有脸的人,你们叫我怎么见人?老三,这事是你媳妇干的吧?”
三儿子张大勋一脸懵逼说:“我媳妇儿哪有这胆儿啊?”老三根本不知道他的媳妇儿早就出轨了。
老大爷从来没有向外人说过家丑,他严厉地斥责老三:“人死在了你家,你能脱了干系?”如果报官,以后我这老脸怎么见人?
这时二儿子张大有急忙说:“不如这样,咱们私下里给三个人的家属一笔钱,出钱买平安,摆平埋了也就完了。”
老太爷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然而经过协商,长工李赓堂的弟弟想多讹诈些钱财,狮子大开口,双方没谈拢,崩了,李家报了官。
由于死了三个人,这就惊动了知府大人。此时的知府大人郑泰,急于运作他升迁的事,想快速了结此案。加上张家这时候已经和受害人达成了协议,愿意多出钱,原告被告异口同声说,是三人吃了毒蘑菇中毒身亡,属于意外死亡。
既然不是刑事案就不影响政绩,郑泰草草结案了,不久,郑泰官升一级调任知州。
郑泰升官走了,一个曾经被他打压罢帜的官吏李复春开始了复仇。李复春久经官场,知道这案子有猫腻,于是他就越级上告说“郑泰营私舞弊,草菅人命”。
朝廷命两江总督陈大文重新审理此案。
经过审理,李赓堂的弟弟李东阳最终招认收了张家的钱财,总督大人一看案子果然有猫腻,张家不做亏心事,为什么要出钱私了呢?
于是总督大人要拘捕张老太爷。
当衙役赶到张家时,张老太爷已经上吊死了。原来张老太爷爱面子,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加上害怕家丑外扬,想不开自杀了。
这时候老二张大有出谋划策说:“既然官府要重新复审这个案子,为了避免咱三兄弟受牵连,干脆把责任推给死去的老爹吧,就说老爹发现了三媳妇儿和族侄张伦有私情,是老爹把老鼠药放到糖饼里,想毒死张伦,谁知道长工爷俩也误吃了毒糖饼,所以三人毒发身亡!”
还别说,这这一妙计果然高明,一个死人不会争辩,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总督大人听了三兄弟的陈述,心想“老太爷爱面子,避免家丑外扬,用毒药毒死张伦合乎情节;张太爷出钱私了,也是为了避免家丑外扬。等官府要重新审理时,张太爷心中害怕服毒自杀也属正常,总督大人想当然就把案子结了。
一年后,陈大文调回京师,由铁保接任两江总督职务。
铁保儿和陈大文从前有过节,于是就想把这个案子推翻重新审理。
此时张太爷二小子张大有一看又要重新审理,心里害怕了。
原来毒死三个人的凶手正是张大有。
事情是这样的:张大友和弟媳妇胡桂花有染,被父亲撞破后有所收敛,由于老三张大勋忙于公务,于是就雇佣族侄张伦负责收田租。张伦比张大有年轻帅气,时间一长,胡桂花就和张伦有了私情,一脚踢开了张大有,为此张大有很吃醋。
三人狗扯羊皮的事就被长工李赓堂知道了,李赓堂嘴上没把门的四处张扬,李大有怀恨在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萌生了要毒死张伦和长工的念头。
张大有就从集市上买了一包老鼠药,把老鼠药放在糖饼里,接下来张伦和长工以及长工的儿子三人都吃了糖饼,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
有道是自古奸情出人命,不信你问西门庆,色字头上一把刀,不安分的女人是祸根。李大有毒死了三个人,间接害死了老爹。
眼看事情瞒不住了,张大友道出了实情,同时苦苦哀求三弟高抬贵手饶他一命。至此,张大勋恍然发现自己头上早已经绿森森一片,一边是出轨的媳妇儿,一边是亲哥哥,最后张大勋选择了亲情,把实情隐瞒了下来。
重审时,弟兄三人异口同声说是三人因为中了煤气而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才出钱私了。三兄弟说知道错了,愿意接受官府的惩罚。
此时铁保达到了推翻案子的目的,于是匆匆结案,随后把案卷呈给了嘉庆皇帝。
嘉庆接过案卷一看气乐了,这个案子审了三回,得出了三个结果,一会说是谋杀,一会说是正常死亡,一会说是是意外,还有没有准确说法?你叫我相信哪一个!
嘉庆决定打破砂锅问(纹)到底,下令让安徽巡抚初彭龄进行再审。初彭龄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不敢怠慢,通过明察暗访和审问,终于发现煤气中毒果然是捏造的,于是开始追查真正的杀人凶手。
经过审问胡桂花,案情终于大白于天下。
胡桂花交代,他最初和张大有勾搭,然后又和堂侄张伦有了私情。这一切又被李赓堂父子撞见,于是张大有就设计毒杀了三人。
案子最后判处张大有死刑,胡桂花在狱中畏罪自杀,并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清朝十大奇案之怀宁县三尸命案就此结案。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来说要分为两个层面分析,否则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一是从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来分析。二是当时的世界发展趋势,也就是清政府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的作用结果来分析。或许这个才是关键问题,因为清朝所处的外部环境相比于其他各个朝代来说,太特殊了。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层面。从历朝历代的更替来说,好像清政府的垮台是一种历史“必然”,就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朝代的垮台很正常,另一个朝代的建立也是必然的。按照我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来看,一个朝代的衰落来自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然后推翻了这个朝代。这种逻辑是对的,因为事实上也就是这样啊,你敢说哪个王朝不是。到了清朝这边,用这种逻辑去套“答案”基本上也是可取的。统治者不断的剥削,压迫。尤其是清朝还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即使实现了部分的满汉融合,实际上满清政府对汉族还是根本上存在着隔离倾向。民族不能和谐,政权必然不稳定。这一点可能是清朝存在的重大缺陷。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分析清军战斗力的问题。比如清军自康熙王朝以来,战争少了,当年的八旗劲旅变成了老爷兵。当然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军队建设体制问题,实际上确实也是清王朝在后期对内对外战争中战败的一个技术原因吧,这是不可否认的。
要仔细分析这个侧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在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前清政府的统治情况。实际上,清政府在这个时期还是治理有效的。至少当时就整体来看,这个国家经济体量大,疆域广阔,政府政权完整有效,还是所处地区的文明中心,这些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清朝简直是妥妥的世界大国,强国。当然所谓的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峻,统治集团腐化这些问题和其他朝代一样,没有多大区别。要说根本原因吧,或许就在于一种隔绝世界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中国但凡在经济上或者政治,军事上辉煌的朝代都是对外交流很发达的朝代。西汉,隋唐,宋(经济上),明朝,哪个不是,没有例外。而清朝确不是这样,最后被推翻也就是很正常的逻辑了。
所以我们稍微总结一下。清朝的灭亡源于内部统治集团的政策偏差,也就是没有处理好军队建设,民族交融,对外交流,体制建设,社会矛盾的缓解等等。好吧,其实我也说了废话,这些不是大多数朝代的问题所在嘛。
那就看看另外一个层面。清朝被推翻更重要的角度来源于外部环境所引发的内部反应结果。我们可以先做这么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没有清政府如此的惨败,那么它的统治是否可以再延续一段时间呢?我的答案是可以的。说起这个问题角度就要放大,放深一点。大家也经常会遇见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灾难是清政府造成的。实际上是,怎么不是,这是事实。但实际上也不是。我们可以想想。一艘航行在大海深处的大船,引领着航行的方向和海水的潮流。但是突然间海潮反生了改变,不再是顺风而是逆风时,这艘大船怎么办。有这么一种选择,继续引领潮流,但是越来越困难,最终沉没大海。另外一种就是掉头,但是问题来了,风速太快,船太大,无法及时掉头。在掉头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太多的部门,转变方向需要足够的时间。但是风潮不给你这样的时间。很显然,中国就是这艘大船,世界潮流就是这么任性。这也就是我本人认为为啥不能像日本一样转型成功的根源所在。
所以,清朝就是处在这么一个大的环境之中。在面对世界潮流大趋势之时,清朝统治集团刚开始不想搭理它,还在保持原有的前进方向。等到真的发现自己的方向错误的时候呢,发现自己已经来不及了,历史没有给清朝挽救自己留下太多时间。因为这时这艘大船已经被海浪侵蚀了太多肌肉,内部的机制,制度已经被破坏了,海水也进入了,而本身的肌肉也老化腐朽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把这艘大船掉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走向大海死亡的边缘。
多的实际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对近代这段历史很了解,可以举大量例子。我们就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综上所述清朝灭亡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泥泞不堪与世界潮流的冲击,使得其不想,最后不能改变自我发展趋势,最终被淘汰了。
至于如何避免被推翻这个问题其实从原因里面就可以找到答案。但实际上这个答案已经太晚了。清朝要能生存的根本在于除了将自己的内部矛盾和制度解决以外,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转型的战略方法,顺应潮流,自我发展。这是唯一,也是最难的道路,因为弄不好也是一条死路。没有什么秘密,长白山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历史上有的统治者很在意自己或先祖发迹的地方,比如朱元璋兴建中都凤阳,还给凤阳百姓免税,清朝呢,龙兴长白山,赖以地势雄厚,物产丰饶,崛起一隅,遂有天下,公元1644年秋,清帝离开盛京,率领朝野移居北京坐镇江山之后,大量旗人的“从龙入关”,造成了“长白山、鸭绿江南北数千里,地广人稀,遂成瓯脱,陵谷变迁,疆界亦多牵混”的顾此失彼的状态。
长白山脉是女真人的发祥地,早年金朝皇室就视长白山为龙兴之地,修建神庙,进行国祭,图为金代长白山皇家神庙遗址。从顺治初年开始,清朝统治者一来为了保全发祥胜地,二来为了独食东北方物特产,采取封禁之策,划地为“禁地”,划山为“禁山”,将易牧之区定为“牧场”,又将易猎之区定为“围场”,致使形成一个“闲人免进”的要地。
长白山地理位置。康熙23年再次严令限制流民进入长白山地区,乾隆41年又进一步下令筑柳条边,全面封禁长白山,这一地区此后200余年人迹稀少。其实早在乾隆二年,乾隆皇帝从“祖业须人善理”的需要,提出八旗开垦边地的建议,鼓励“京旗还屯”,但是已成为统治阶层的满族人,贪恋于中原的声色犬马,歌舞升平,已经没人愿意出关返籍,乾隆的“京旗还屯”想法没能实现。
伟人说,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咸丰1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直接损失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稀无人烟的长白山尽在沙俄俯瞰之下,满清的龙兴之地成了边疆,为了戍边守土,咸丰去世前颁布了解除长白山的封禁令,除满族外,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同胞重返长白山,从顺治入关封禁到咸丰解禁,长白山共被封禁217年。
李莲英死因之谜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莲英算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他没有像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那样封侯拜爵,位至人臣,可却是清末侵权朝野的人物。他是慈禧太后的宠臣,是同治、光绪两朝代的太监大总管。他极其擅长逢迎之术,总能讨得慈禧的欢心。因此,他具有的权势之大,甚至超过了王公贵族、后宫嫔妃。那些王公、大臣以及后宫的嫔妃们,凡事都要求助于这位“老佛爷”身边的红人。 可就是这个李莲英,死后却给后世留下了一连串的谜。从他的离世直到他的墓被人发现,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人确切地知道他葬在什么地方。李莲英生前怕他死后被掘坟盗墓,所以让后人在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修了10多个坟,以成谜局。这样一来各种推测之说随之而来,有人说:“李莲英为了表示他忠于主子“老佛爷”慈禧太后,派人把自己的墓修在慈禧陵的旁侧。”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葬在永定门外的李家墓地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真是让人难辨真假。
在1966年的“文革”风暴中,这个疑谜却碰巧被揭破。那些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人们,被造反派们驱使着挖掘出了李莲英的坟,它是在六一学校的校园内被挖出来的。墓穴由砖石砌成,虽然规模并不宏大,可是很考究。从用料到构造 其精细程度胜过了清东陵中的容妃墓。掘墓者在墓中发现了陪葬的大量珍宝,看来它一直秘藏地下,没有被盗墓者光顾过。人们在墓中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坟墓中的李莲英遗骸,只有一颗头颅,其他尸骨则荡然无存。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身首异处?这是新的谜。过去按官方史料记载:李莲英是病死的。他死后,隆裕太后还曾给他的亲属赏银2000两,为他料理后事。李莲英的孙女也曾亲口说过:李莲英是得了急性痢疾,医治无效而死,从得病到亡故仅4天时间。《中国近代史词典》中也据此载明: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死后出宫,病死于宣统年间”。这些都和墓中所见完全不符。很显然,李莲英不是善终。这一点做自己《李莲英墓葬碑文》中也能隐约感觉得到,因为它的字里行间对他的死因含糊其词。
可是,他到底是被谁杀死的呢?他又是因为什么被杀的呢?这些问题实在使人费解。因为李莲英一生忠于其主子慈禧太后,为虎作伥,干了许多坏事,仇家很多,想杀他的人不会少,时隔50多年,想找出什么线索太难了。而且,李莲英一生势大财大,也很有可能是导致被人谋杀的原因。他活着时就意识到这一点,常对别人说,财大祸也大。据有些历史资料记载:李莲英死后,众太监曾经为了谋取他的财产而发生了争斗。看来,财大引祸上身也极有可能。
实际上,李莲英死亡真相并不是没有搞清的可能。当年李家编造他病故的谎言不一定仅仅是为了顾及情面,很可能他们对李莲英的死因有所了解,是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进行虚言遮盖的。所以,李家后人很可能知道情况,可惜,他们都绝口不谈此事,凡事想了解情况的人,都在他们那里碰了钉子。看来,此谜真正揭开有待来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