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重庆是“国家地理中心”。所以重庆的地理位置才那么奇怪。
重庆是我国“四极连线”的中点垂线的交叉点。
我国的四极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没有占领重庆,对重庆进行过大轰炸。日本方面曾批准“五号作战”方案,由日本大本营决定连续实施西安、四川作战。
按照此方案,侵华日军将以主力自西安方面,另以一部自武汉方面发起进攻,消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攻占重庆,占领整个四川。由于多方面原因,该“作战”计划未能实施。
首先给你说一下重庆八大奇观,武陵山大裂谷,地球上最古老的伤痕,重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于宾客观赏山城夜景的一大加点,还有佛图关位于重庆老城西的千古要塞铁山坪森林公园,重庆主城四大绿色品种之一,法国水师兵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景点,还有大足石刻。
巫溪:高山峡谷平原,夏季避暑胜地
巫溪拥有两个独特的地理标志。一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条岭,属神农架原始森林余脉,幅员面积12万亩,其中原始森林8.7万亩,平均海拔1900米,主峰海拔2796.8米,为重庆第一峰。
另一个是鸡心岭。鸡心岭(又称金鸡岭),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海拔1890米,是中国版图西南、西北、华中三大区域的交会点,又恰好位于雄鸡版图心脏位置,有“自然国心”之称。
交通:以郑渝昆铁路巫溪支线、巫溪通用机场、6条高速公路(巫溪—奉节、巫溪—开州、巫溪—巫山、巫溪—城口、巫溪—陕西镇坪、巫溪—湖北十堰)、大宁河花台港。
建文帝是逃亡了,还是被杀了,都是历史未解之谜。按照《明史》等相关史料记载,建文帝是在朱棣进入南京城之后逃亡了。假如建文帝真的是出逃了,那么,他会逃到哪里去呢?
明史中说建文帝逃到了西南《明史·恭闵帝纪》中说,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王朱棣率兵攻打南京城。守卫在金川门的徐达之子徐增寿准备开城投降,建文帝力斩之。同一天,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南京城陷落,皇宫中起了火,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朱棣“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这一处记载,便十分可疑,其疑点就在“中使”身上。中使,就是宫中经常外派的内侍太监。朱棣进入南京城时六月乙丑,算头算尾,八天后就是壬申日。也就是说,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就“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一天之内发生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各位历史人物们忙得过来吗?
因而,便有史家怀疑,“出帝、后尸于火中”恐怕是早有内应的一次谋杀或者是掩人耳目的阴谋。
果然,在这篇本纪中就出现了这样一条奇怪的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上面说,建文帝及其皇后已经被烧死了,是不是真的被烧死了呢?张廷玉等人根据当时的传说,“或云”建文帝从地道逃走了。所以,“帝后”到底能不能标点为“帝、后”也就成为一段文字公案了。这段公案我下面还将进行解读,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明史》根据当时的传闻,这样讲述建文帝出逃后的情况: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按照《明史》的说法,建文帝出逃后,辗转在西南广泛地区,现今这些地方所搜寻到的建文帝遗迹,以及相关传闻,大概就出自《明史》的这些记载吧。
《明史·胡濙传》中说,自建文帝失踪之后,便一直奉朱棣密令,四处搜寻建文帝。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忽然深夜入宫奏报,朱棣起床召见胡濙。听罢密奏,朱棣“至是疑始释”。朱棣释了什么疑呢?原来,胡濙尚未密报时,便有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朱棣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
这一段记载也是十分含糊,都是“传言”。而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去干什么也没有交代,大概是胡濙探听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他并没有出海,朱棣也就释怀了。
无论建文帝是逃到了国内,还是“蹈海”下了西洋,按照《明史》的记载,都是往西南方向逃走了。至于建文帝具体逃到了哪些地方,《明史》语焉不详,这也为后来各地竞相寻找建文帝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纪事本末》详细记录了建文帝逃亡行踪《明史纪事本末》是明末清初人谷应泰所撰,要比《明史》更早。这部非正史的史料中,有《建文逊国》一篇,以五千余字的篇幅,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过程和云游历程。以下,我简要地说说这部书中描述的建文帝到底逃亡到了哪些地方。
南京城陷落后,建文帝便在大内中纵火,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建文帝为何要纵火,马皇后又为何要自焚呢?原来,朱元璋临终时留下了一个红箧,其中有三张度牒,度牒上面写着三个僧人的法名:应文,应能,应贤。除了度牒而外,还有剃刀、僧衣僧帽之类的出家人装备。
所以,建文帝纵火是要瞒天过海,马皇后殉难则是因为朱元璋没有给她准备逃亡的用具,等于是提前“赐死”了。
按照朱元璋预先的安排,朱允炆装扮成僧人应文,从鬼门出,乘船到达太平门。在太平门聚集二十余追随者之后,建文帝便打算往滇南逃亡,去西平侯沐晟家避难。
建文帝的提议遭到了随从史彬的反对,说这样一大群人行走在路途很容易暴露,不如往来名胜间,东南西北四处为家。于是,建文帝就依次在随从家躲藏。当年八月,建文帝取道溧阳,来到吴江(苏州市境内)黄溪。建文帝将史彬家的清远轩改名为水月观,便居住在这里。
约莫半个月后,建文帝前往襄阳,十月入云南。永乐元年春正月十三日,至云南永嘉寺。永乐二年春离开云南,经重庆回襄阳,再入吴江。此后,云游两浙,其中在杭州就游玩了二十三日,在天台、雁荡计游玩了三十九日。
建文四年,再入滇,结庐白龙山,题额白龙庵。……
此后,建文帝不断往返于东南、西南,又远足陕西、粤西等地。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入宫,“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出逃三十九年,建文帝可以做了三十九年的“行者”,游遍大江南北,行程恐怕比后来的徐霞客还要丰富。但是,《明史纪事本末》中却似乎没有提到建文帝“蹈海”的经历。而且,也没有记载朱棣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郑和下西洋与这件事没有半分钱关系。
施耐庵倾向于建文帝被弓箭射杀施耐庵不是《水浒传》的作者吗?他怎么知道建文帝的行踪,《水浒传》能当历史史料来读吗?
《水浒传》中隐藏着大明王朝的历史,讲述了朱元璋“孙立”的故事,在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暗写了靖难之役前后的秘史。这些秘史绝大部分被后来的《明史》及相关史料所证实,施耐庵所言不虚。而史料中一些写得很模糊的地方,却能在《水浒传》中找到答案。以下,我举几处《水浒传》中的情节,来解读一番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其实写的是“朱家庄”的秘史,施耐庵以这个故事,交代了建文帝的下落。
书中的祝家庄在“独龙冈”下,而祝家店(实则鸡鸣寺,时迁偷的是报晓公鸡)伙计却说,祝朝奉居住在独龙冈上,岂不就是一条“独龙”吗?
祝氏三杰的师父名叫“铁棒栾廷玉”,以“铁棒”这个绰号理解,栾廷玉应当用的是铁棒这件兵器。但是,战斗打响后,栾廷玉却并没有用铁棒作战,而是以一把飞锤和一条长枪与敌人单挑。“铁棒”不用,便是有隐喻的。其实,铁棒隐写的是“天棓”,也就是天棓星。
天棓星群象征着帝王的前驱,是挑起帝王之间战争的星煞群。因而,栾廷玉的身上有建文帝的暗喻,即“銮廷玉”。銮廷玉的兵器很古怪,扈三娘的兵器则是“日月双刀”,从旁佐证了祝家庄故事隐写的就是明朝的事。
这段故事中,最奇怪的兵器则是孙立的那张从来就没有用过的硬弓。“孙立”,指的是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与栾廷玉是师兄弟,便是这两人有着相同的隐喻。而在祝家庄的故事中,孙立又以“病尉迟”的标签登场,施耐庵以尉迟恭、硬弓,隐藏了大明王朝发生在南京城的秘史。施耐庵暗中交代,朱棣夺取南京城,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极其相似。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尉迟恭分别以“硬弓”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因而,南京城中的“玄武门之变”,建文帝恐怕难逃厄运。
因而,朱允炆根本就没有逃出,而极有可能是被射杀了。
施耐庵说朱棣寻找建文帝是虚张声势却说吴用双掌连环计,宋江对祝家庄发起最后一战。这场战斗疑点重重,尤其是栾廷玉的去向扑朔迷离。
首先,排兵布阵充满玄机。因为有孙立等人做内应,宋江便决定发起总攻,于是,派出四队人马,分别攻打祝家庄前后门。这四队人马中,林冲攻打正东方向,花荣攻打正西方向,穆弘等人攻打正南方向。写到这里,施耐庵便停下笔来,没有交代谁是攻打正北方向的将领。
其次是栾廷玉突围方向成谜。梁山布阵完毕,便展开攻势。祝家庄内早就看到了梁山兵马阵势,栾廷玉便不顾祝氏三杰等人,为自己先设计了退路,说:我引了一队人马出后门,杀这正西北上的人马。
梁山攻打的是东南西北四正方向,西北方向根本就没有兵马,栾廷玉杀谁去呢?
第三,祝家庄起火的时间有玄机。书中分明写道,栾廷玉以及祝氏三杰杀出庄子后,“解珍、解宝便去马草堆里放起把火,黑焰冲天而起”。也就是说,祝家庄内起火时,栾廷玉早已不在庄内了。
第四,栾廷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战斗结束后,祝氏三杰,以及所有参加祝家庄之战的敌我双方人人都有下落,唯独不见栾廷玉的踪迹。书中以宋江说“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这句话,稀里糊涂地交代了“铁棒栾廷玉”的结局。宋江好像十分惋惜栾廷玉,但为何不去寻找栾廷玉的尸首,予以厚葬呢?
把上面这四点疑问全部解读清楚,就会发现施耐庵竟然就是在写实。
正北方向没有交代谁是带兵将领,原因是以玄武之位隐喻燕王之兵,是朱棣带兵攻打南京城来了。《水浒传》中,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以及玄女庙中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以及天书的尺寸,也暗藏了这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隐藏着“三月初三”玄武大帝的生日。燕王起兵,就是以玄武大帝之名“奉天靖难”,朱棣后来以玄武大帝转世自诩。
栾廷玉从正西北方向杀出,这个方向则是隐喻的南京正西北的大门,也就是上文讲到的金川门。朱允炆在这里杀了徐增寿,然后,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
我在前面讲到,建文四年六月乙丑这天发生了许多大事,历史人物们是忙不过来的。朱允炆杀徐增寿、金川门被打开是同一天的事情,恐怕还是接连发生的。因而,朱棣进城时,朱允炆恐怕还在这里,“乱军”中一箭射杀朱允炆,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犹如后来的晁盖在曾头市被射了一箭那样,竟然找不出凶手是谁。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就是北方多闻天王,这个佛教的护法天王,神位就是在城池的正西北门楼。
朱允炆死于弓箭,此后,宫中失火,正如栾廷玉杀出之后,祝家庄才火起。祝家庄的火是内应所纵,而“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也高度疑似内应所为。朱棣夺位后,封曾经与他大战差点破了燕军的李景隆为第一功臣,是为“李应”。
宋江所说的“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是一句大实话,而栾廷玉被杀不见尸首,历史真实中,建文帝也是如此。
在施耐庵笔下,《明史》中说的朱棣四处寻找建文帝下落,甚至派郑和下西洋搜寻,恐怕都是虚张声势,以洗脱自己“弑君”的罪名。
《水浒传》中说,宋江带兵出征祝家庄之前,特地以孟康替换马麟,监造大船。总攻时,又分别以水军头领李俊、张横、张顺、阮小二为副将。书中根本就没有写祝家庄有大江大河,不需要水战,造战船、上水军,完全是虚张声势,多此一举。
施耐庵究竟是谁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绝对不可能是那个虚构的王道生所虚构的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子安,更不可能是后来继续虚构的施彦端。施耐庵肯定隐藏在《水浒传》中,极有可能就是这段绝密历史的亲历者。因而,《水浒传》中隐藏的历史值得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