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2生肖,而龙是唯一现实当中不存在的,但一些现象显示出有龙的迹象。
1、在《左传》、《春秋》中记载豢龙氏是中国古代的人物,别名董父。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后来夏朝出一个刘累,跟豢龙氏学习养龙,十分卖力地为帝孔甲养龙,孔甲见其技艺精良,就赐他为御龙氏。
2、营口坠龙事件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看见者说它与画上的龙模样一致,有四爪和鳞片,嘴上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来米。
再次坠落即营口河湾坠龙:
1)出事:8月初《盛京时报》“龙降酿灾”新闻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这种奇怪现象,央视纪录片没谈。
2)水中折腾。
3)进入芦苇丛: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腥味远飘,有双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这在动物界罕见,鳞片装了两大筐,死亡前声音如牛叫。
3 参观龙骨: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等,图文并茂,轰动一时。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时涨价。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后因战争时期社会混乱,下落不明。
3、日本镀金龙标本
在日本竟然藏有一具龙的标本,现保存于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据说已经有三百七十多年历史。但事实是从中国偷渡到日本的,想知道详情可在网络上查询。
不过这条龙的体型小,只有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短角,嘴边有长须,眼部凸起,四肢可能因退化原因,比较粗短,爪子形似鸟爪,为三趾,脊背弯曲似蛇形。
全身附有鳞片,但是因为经过防腐,全身被刷满金漆,制成了标本,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皮肤颜色了。这条龙与传说中的龙相比小了许多,据说是是一尾尚未长成熟的龙。
存在的。
不过全世界最大的未解之谜当属 中国福利彩票,这个没人反对吧。
一、关于龙的记载的书籍
《山海经》中记载了多种龙,比如有一种烛龙,书中写它“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
史籍里明确记载龙的,首推《左传》,书中记载:“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二、关于龙的实物证据
日本大阪瑞龙寺收藏的龙标本。传说这条龙曾被人活捉,但很快就死了,只好做成标本存放于瑞龙寺,这倒印证了《左传》说的“龙不生得”。
1934年7月初营川坠龙事件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8月初《盛京时报》刊登“龙降酿灾”新闻: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等。此事轰动一时,观者络绎不绝。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后下落不明。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播出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次年又在《龙影遗骨》中探讨此事。
龙是中国文化
龙文化龙图腾,是中国汉族的民族图腾。汉族的民族图腾是由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
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值得注意,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与欧洲的Dragon(拽蚣、恶魔)构造不同,是不同物种。
科学家认为,长角的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存在。普遍认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
但是古籍说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的族名。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