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慈溪太后身为太后,可以说日常的生活是非常奢侈的,据说她每天要吃一百多道菜,这么多菜还都很讲究,也必然有吃不完的菜。不过慈禧也并不是每一天都过得养尊处优,她也有逃亡的生涯,那她逃亡的时候,也会每天都要吃这么多菜吗?慈禧逃亡的时候都会吃些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皇宫之中,皇帝、皇后的饮食一般都是比较奢侈的,有时候各地的百姓哀鸿遍野,皇帝、皇后仍在宫中过着歌舞升平、山珍海味的日子。特别是到了清王朝,在皇宫之中,结合了满洲以及汉人的经典菜系,组合成一桌满汉全席,更可谓是无限的奢华。
慈禧太后更不用说了,在她作为太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掌握着清王朝的朝政。再加上慈禧又是一个十分贪图享乐的人,她的每日菜式当然也都是一些山珍海味。据说慈禧太后每天吃饭,御膳房都要准备上百道美食。慈禧太后,当然吃不了那么多,很多都是只吃了一两口,就不再品尝。
当然如果遇到爱吃的饭菜,慈禧自然会多吃一些。比如清炖肥鸭、“响铃”、食驼峰等等。这些东西不但用材讲究,都是天下最好的食材,包括做法也同样讲究。据说清炖肥鸭上桌前,要先用文火慢炖三天三夜,将鸭肉煮烂了方才起锅。
那么慈禧太后吃剩下的食物有又到哪去了呢,难道直接丢掉?据溥仪在他回忆录中所说,当时他还在紫禁城的时候,吃穿用度已经大不如前,可是每个月仍要消耗掉800多斤的猪肉、200多只鸡鸭,其他的糕点、主食更是不计取数。从这点就可以想象慈禧当时吃饭的消耗,得是溥仪时候的多少倍了。
这些经过太后、皇帝之口的饭菜,当然不能就拿去喂养家畜,因为这样有失皇家的尊严。因此这些饭菜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赏赐给他人,特别是皇帝、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慈禧也不例外,比如李莲英就经常获得慈禧赏赐的饭菜。
而剩下的一部分,则被送入民间。上至富贵人家,下至普通百姓,都会去争取获得这些皇宫中的剩菜、剩饭。因此还出现了一个北京地区的专有名词——折箩,也就是将这些剩饭全部倒在一块煮着吃,也叫做“合菜”。甚至有人专门贩卖这些剩饭,并以此牟利。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独揽大权的慈禧带着光绪皇帝惊慌失措逃出北京城。一路向西,原本打算在山西太原落脚,准备观察局势,奈何被列强进攻速度吓破了胆子,一路跑到了西安,才算是稳定了心神。
慈禧太后西逃的第一站就是昌平,传闻到达昌平时一行人狼狈不堪,最为尊贵的慈禧和光绪帝都没有轿子坐,还是大太监李莲英从当地官府找来了两顶轿子,这才让慈禧免受路途之苦。出行四大要素,吃穿住行其他的都解决了,但是这吃可就难了,由于逃出来的时候走得太急,几乎就是空着手出来的。
浩浩荡荡的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眼巴巴的望着慈禧,慈禧无奈叫李莲英想办法。李莲英找到落脚地清真寺的掌教,掌教更是无奈,您这突然间跑这来,我也没得准备啊,况且你这浩浩荡荡上千号人,你让我给你准备什么?恰逢当时正值玉米成熟季节,让人把尚未熟透的玉米掰下来煮了,加上一盘红豆馅窝头,就给慈禧太后端上去了。生怕被怪罪下来。
每天吃100多道菜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路上,每天都吃什么早就饿的发慌的慈禧太后,也来不及用什么银针试毒了,更来不及等太监们先吃看看是不是有毒了,抓起一根玉米就啃起来,一边啃还一边赞叹好吃美味,那还有什么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贵人姿态。吃饱了的慈禧才注意到,适才所吃的平时根本没有见过,就把清真寺掌教叫上前来问这是何物?掌教回答:棒子!
慈溪闻言连练皱眉,这名字真粗鲁,如此美味的食物怎么能叫棒子?以后就叫“御米”吧!从此棒子才被称呼为玉米。只是慈禧或许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庄稼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吃尚未成熟的玉米的。
出了昌平到达怀来,但越走却是越穷的地区,怀来县知县吴永事先接到通知,但无奈怀来实在太穷,只给慈禧准备了小米绿豆粥还有东拼西凑的五枚鸡蛋。除了河北进入山西,由于早有通知,所以当地地方官已经准备了丰富的食材准备给慈溪一个好印象。但无奈慈禧走的实在慢,比预想的足足晚了三天,准备好的食材也全部烂掉了,地方官畏罪自杀。慈溪一行人的晚饭又没了着落,落脚地慈云寺住持只好将棒子糁粥献给慈禧。又是一种没见过的东西,慈禧吃的津津有味,大赞好吃。
一直到了太原,清末最大逃亡旅行团才算是生活有了着落,在太原休息了半个多月的慈禧才算是把精神养了回来,也不敢打道回府,但总在太原呆着也不是个办法,只好启程去西安,在西安,慈禧的奢侈生活才算是又回来了。西安行宫御膳房厨师多达一百多人,每天伙食费高达几百两银子。再加上一群遗老遗少胡吃海塞,连此次旅行团导游岑春煊都大呼受不了。
其实慈禧在逃亡的前半程虽然都是穷乡僻壤,但按道理说不应该如此贫困才对,堂堂知县连搜集几个鸡蛋都非常困难,但如果结合当时局势看,各地百姓由于受满清压迫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已经处在崩溃或者爆发的边缘,为了慈禧在这些地区的落脚地大多选在各种寺庙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寺庙都会有土地,也会有富裕的粮食来招待这群逃亡旅行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