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由检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虽然最后被清朝所取代,但从当时的实力对照来说,满清并没有能力彻底击败明朝并统一全国,清朝入关夺取天下,本来有一定的“取巧”嫌疑。明朝灭亡、满清入关,本来内在、外在真相极为繁杂,我认为最重要的真相有以下五点。
真相之一:明朝经营辽东失败
满清的崛起和最后入关,归根结底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失败,这种失败虽然有一定的客观真相,但策略失败仍然是重要真相。
明初,为了牵制和包围北元参与势力,明朝极为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后设立奴儿干都司。而为了改变辽东汉人过少的局势,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大规模移民,然而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真相影响,收效甚微。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局面,辽东虽然长期处于大明管辖之下,然而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方式,不仅当地官员重要由少数民族担任,且实行军管制度,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重要真相。
永乐之后,在朱棣五征蒙古之后,北部威胁已经大为降低,再加上常年用兵导致大明国库空虚,从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开始,明朝开始实施战略收缩、恢复国力,这虽然形成了“仁宣之治”,但明朝对辽东的操纵力度却在不断下降,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
由于蒙古各部的严峻分裂,再加上和朝鲜的良好关系,辽东女真各部在没有外部压力,又缺少朝廷操纵的情况下,最后进展并崛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真相之二:明朝对于蒙古的态度
后金崛起之后,虽然明朝先后遭遇了多次战败,但后金想要入关仍然根本不可能,这也是皇太极时期后金开始向蒙古扩张的主要真相。后金真正对明朝形成很大威胁,乃是攻灭漠南蒙古之后,而在此之前,明朝和蒙古面对共同的敌人后金,实际上是有合作基础的。
明朝、后金、蒙古三方局势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也的确曾想过与蒙古结盟,然而明朝结盟的对象却并非林丹汗,真相是林丹汗不过是名义上的可汗而已,正如辽东巡抚熊廷弼所言,林丹汗“尚不能统众”,再加上林丹汗曾在1612年和1615年多次犯边,双方关系并不融洽。
明朝首选的结盟对象是更加靠近后金的内喀尔喀,双方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围攻铁岭时曾有过合作,内喀尔喀最有实力的宰赛也曾率领万人援明,惋惜明军并未等到援军到达,铁岭便已经失守。同年八月,在叶赫部被灭后,明朝才开始和林丹汗达成合作协议,明朝每年负责支付4000两(翌年提高为40000两)赏银,林丹汗则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
吞并漠南后,后金威胁急剧提升
惋惜,明朝和林丹汗达成的只是利益合作而已,辽东经略熊廷弼虽对此有所察觉,但广宁巡抚王化贞却对林丹汗无比信任,结果明朝在广宁之战中再度战败,此后气急败坏的明廷与蒙古的合作开始名存实亡,在林丹汗面对后金的东扩无能为力时,明朝选择了无动于衷,最后导致后金顺利夺取漠南,开始从东北和正北方向全面威胁大明边防,甚至多次杀入关内。
真相之三:明朝的统治接近崩溃
对外的策略失败,给了后金不断崛起的机会,而明朝自身统治的崩溃,则给后金最后入关提供了可能。皇帝能力、朝政腐化、党争严峻、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明朝统治的失败几乎贯通了方方面面。
朱由检勤政,但能力不足
皇帝能力方面,不像其他皇位继承人从小接受储君培养,朱由检这个皇帝简直就是半路出家,虽然他极为勤政,但能力的不足显然更为致命。例如他继位之后马上铲除阉党,他虽然看到了阉党的弊端,但并未看到阉党存在的意义,阉党被瓦解后反而导致朝廷平衡被打破。此外,朱由检过于急功近利,虽然他能够启用一些贤才良将,可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又马上裁撤,导致在其执政期间,内阁、将领等主要人事调整不断,反而使得朝政更为混乱。
朝政腐化方面,即使已经到了危险存亡的关头,但朝臣仍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断压榨百姓,不断激化矛盾。党争严峻方面,明朝可以说是党争最为严峻的朝代,阉党虽被打倒,但党争并未结束,反而更加愈演愈烈。经济崩溃方面,在朝廷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朝臣却是富得流油,明廷也曾想过经济改革,奈何在大臣们的干预之下,“开源、节流”均以失败告终,反而由于开除“基层公务员”而导致矛盾激化,典型例子便是曾为驿卒的闯王李自成。民怨沸腾就不用说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