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兵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818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明一代,受到抨击最多的就是明代的卫所制度。毕竟,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大明后,竟然搬出来了老古董卫所制度,这种类似屯田制的老制度。要知道,在明朝前边的宋朝已经是募兵制,在更早的唐代就是由于跟卫所差不多的府兵制崩溃改用的募兵制。那朱元璋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后来明朝政府怎样处理卫所制崩溃的问题呢?
朱元璋的烦恼
我们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采用卫所制度。其实,这主要是跟当时的情况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从蒙古人手里夺回了汉人的天下,还完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可是,创造了如此伟业的朱元璋竟然在设立制度上采用了早就作古的屯田制。而原因,就是因为北伐成功后,大量的明军成了累赘。具《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卫所制度,一卫是5600人。如此计算,明军大概有270万之多。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全靠政府供养这个消耗可想而知。我们举个例子,在北宋时期,冗兵一直是压在北宋头上的大山。
而其实,当时的宋朝军队只有一百多万。这还是在宋仁宗时期,当时的大宋国力处于顶峰,尚且觉得军队数量过于多。可以想象,这近三百万的明军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军队这个东西,真的是多了犯愁,少了还是犯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军队安排去屯田,这样卫所制度就创立了。当时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将大量的士兵从作战状态转化到生产状态。这也非常符合明初的特点。
经历了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中原地区,非常需要休养生息。而寓兵于农还真是个不二选择。具朱元璋自己说:“今海内宁谧、边境无虞,若使兵但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合一,国用以舒。”朱元璋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当然知道如果这些兵都要政府养,那高额的赋税对农民意味着什么。所以,能够让士兵自食其力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将这些人裁撤掉,那估计很快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种田和训练并不能两顾
在朱元璋的设计中,卫所制度三层的士兵训练,七层的士兵负责种地。这个比例,也会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调整。这项制度的设计,就已经预示着士兵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是一个必然的情况。其实,在朱允炆讨伐朱棣的时期,卫所士兵的战斗力就已经在下滑。当时在进攻北平的战役中,明军先锋被久经战阵的北平府士兵多次击败。如果不是后来耿炳文大军压上,朱棣还在节节胜利。而之后,朱棣的多次北伐蒙古也深感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如当初。所以,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在北京建立了大名鼎鼎的三大营。而三大营的二十多万军队,也是久经训练的常备军。不过,只有二十万的京营是不能包打天下的。所以,明宣宗时期,深感卫所制度已经徒有虚名。
募兵制是被迫出现的
这一切的改变就要从明英宗说起。明英宗由于年轻气盛又受王振的怂恿,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御驾亲征。当然,这次旅游就在瓦剌的强烈的要求下,多住了几日。“土木堡之变”大量明军精锐的丧失,使得明朝不得不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补充边关的防御,就是募兵制。后来,募兵制就换了个称呼就是“营伍制”。这种募兵的形式,一开始只是在边关采用,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质。尤其是战事频起的嘉靖时期开始。而此时的明政府,募兵还是以御史到内地募兵为主。
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就称为营伍兵。记载:“仿古什伍之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外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所以,营伍的称呼就这样得来。相比于卫所,一营大概有两千人左右。当然,在整个封建时代,喝兵血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缺额的事情我们就都不考虑了。因为,这样就根本无法算清将领的实际掌兵情况。好在,无论哪个朝代,如果真的遇到战事,这些个大爷抓壮丁也会将人数凑齐的。正是明朝中期以来,大规模的使用募兵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