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月临清段运河(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聊城新闻网讯(聊城日报实习记者 张燕) 10月18日至20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将在我市召开。大运河聊城段(即“会通河”),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至今已有730年的汗青。虽几经沉浮,但依然在中国漕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已亥,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开凿南起须城(今东平)安山,中经东昌,北接临清的河流,以“开魏博之梁,通江淮之远”。其长二百五十余里,中央建闸十二座,以资节蓄。至六月辛亥工毕,用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八人,赐名“会通河”。
“1271年,元朝建都北京后,为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息争决水陆更替的繁重,决意将隋唐运河截弯取直,开凿会通河。截弯取直后的运河,较之前绕道洛阳时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将会通河开凿的原因娓娓道来。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会通河起头使用。据史料记载,元代由其北调的南粮,就达到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然其时河流初开,岸狭水浅,不任重载”,再加之元当局疏于治理和黄河溃决入侵河流,到元代末年,会通河陷入淤塞难通的境地。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建都北京。为营建宫室和输饷辽东,解决江淮粮米财货的海陆兼运之吃力。于永乐九年(1411年),命尚书宋礼等“疏凿元人会通河故道”。至十三年(1415年)落成,在疏凿河流的同时,另增建船闸至十七座。
清朝早中期是会通河漕运史上,最为绚烂的时期。其时的聊城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邑”“战守必资之处”的佳誉,并成为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而临清和张秋也很荣华,其与苏杭齐名,被称为“上有苏杭,下有临张”。
会通河的命运,在清末发生转折。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光绪元年(1875年),黄河决堤,将运河拦腰冲断,淤积“近百里,几近灰心”。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河在郑州再度决口,山东黄水断流,后将临口淤积疏挑,空船始得由黄入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三年(1907年),虽将南、北运河分段疏浚。但北运河仅挑东昌至临清一段九十余里,东昌以南到黄河北岸百余里依然淤塞欠亨,无法恢复通航。清当局最终只得抛却修复运河的规划,公布各省漕粮全改折色,并陆续裁撤治理机构。
二
民国五年(1916年),其时的北洋当局,派全国水利局副总裁潘复,率领美国、荷兰及国内工程手艺人员对山东运河进行实地勘探,拟定出了治理规划。然则,其时的北洋当局因为经费欠缺,并未拨付治河经费,是以治理规划成了一纸空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山东省扶植厅工程局对会通河进行疏浚,“令沿河阳谷、聊城、博平、堂邑、清平、临清等六县人民分管挑浚之任”。各村按境地几多出工,计征调民工20多万人,历时3月余,至7月中旬,工程达成,使会通河临清至阳谷陶城埠段一度能够行船。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山东省扶植厅再次疏浚会通河,将周家店船闸由元代始建的单闸改为复式闸,并新开月河涵洞。“南闸是在元代根蒂上改建的,北闸和月河涵洞是民国新建的。整个运河线上,复闸和月河成组的水工举措只有周家店一处。”
原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孙淮生,注释了周家店船闸的建造过程。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他列入了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聊城市文物局和东昌府区文物治理所结合提议的对周家店一带的查询挖掘工作。“将单闸改为复闸,或者与周家店接近黄河,水流落差大有关。”
1938年11月,日军侵占聊城,会通河因历久无人治理,又成废河。开国后,当局于1951年从新治理会通河,至1952年11月底落成。疏浚后的会通河,宽24米摆布,连结水深1-2米,汛期可到3米。因水源没有保障,平时水很浅,只有七级或周家店以北能通航。
1953年,全国发生洪涝灾祸,会通河水位上涨得以通船。“两家合伙儿用20袋麦子(1袋150斤),从河南买回一只船。首要拉炭,由临清装船,到闸口北炭场卸货。船上共三小我,两人拉纤,我负责掌舵。其时我们周店就有船队,总共20来只船。”
本年已有88岁高龄的苗景生,仍能记起他在会通河上“跑船”的日子。从1953年至1958年,苗老在会通河上跑了六年船。“1958年,挖南方的三干渠把这段运河截断了,我们就把船给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