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唐朝时期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咱们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诗仙”。在李白的身上,你能看到融汇了儒家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同时也融汇了道家无为无情和逍遥精神,也有佛家的解脱和放下执着精神的影子。
当然,在李白的身上,主要还是儒家精神在起作用。虽然他曾经无情地讽刺儒家,说“我本楚狂人,高歌笑孔丘”;他也曾经失望地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但他心中一直澎湃着儒家和纵横家的志向,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慨然发声,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知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说白了,李白觉得不做宰相就对不起自己。除了儒家和纵横家,墨家的游侠精神,对李白影响深刻。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垂帷复何益”,这说明,他更喜欢做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
现在的游侠精神只存在于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他们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或扶贫济困除暴安良;或快意恩仇与世争锋;或沧海一笑隐居南山,但在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代,游侠却是现实中的存在。司马迁在《史记》中精辟概括了游侠的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在李白的身体里,一直激荡着游侠的精神,他热情地歌颂鲁仲连、剧孟那样的侠客,他热情描绘那些重然诺轻生死的游侠们,李白的《侠客行》一诗,可以说是他崇尚侠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对侠客精神的理解。第一,侠客必须拥有绝世的武功。第二,侠客必须有拯救天下的壮志。第三,侠客还要有视利禄富贵为粪土的淡泊精神。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能就是李白年轻时候的写照。那么,李白会不会从小习武,或者说他就是一个一身武功的侠客呢?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勇敢尚武是唐朝士人集体审美风尚。
李白诗歌中有典型的“盛唐气象”。所谓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时期的世人有尚武之风,有强大的自信心,这是一种积极人世的精神。盛唐知识分子普遍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渴望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审美意识。而唐诗中的尚武之风则在这些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李白之外,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带动了游侠之风的蔓延。唐人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所以,李白从小习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李白还说,这些侠客即使是死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连比较佛系的王维都热情地歌唱,“纵死犹闻侠骨香”,可见盛唐时期的尚武风尚,是当时流行的审美思潮。
二、李白的出身和性格,让他尚武精神更为浓烈。
李白极有可能是个武功高强的侠客,不过由于他是天纵之才,在文学上的光芒,掩盖住了他的武功高强。李白的家庭有胡人血统,即使没有胡人血统,他们家族曾经在胡地居住生活,胡人的弓马射箭的传统,肯定也会对李白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