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搪瓷花草纹三足炭炉(局部)
画搪瓷花草纹三足炭炉
透亮搪瓷贴金八祥瑞纹面盆
镂空罩上装饰着画搪瓷缠枝花草和“五蝠捧寿”纹样,顶钮做成葫芦形;盆沿上下及腹部以黄地绘红、白、蓝、绿等色的蝴蝶、缠枝花草等;三足饰兽面,造型典雅大气,镂空结果出色纷呈,如许一件器材,你猜是干吗的?
它是个炭炉,来自故宫博物院。
在广州博物馆的“匠心神巧——广作特展”展厅中,观众们围着这件口径65厘米的画搪瓷精品赞叹道:这也太奢靡了吧,这么时兴的器材,居然拿来烤火!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是东北区域生活传统的留存
明清两代建都北京,培养了以故宫等为代表的、绚烂壮阔的皇家宫殿和园林景观。然则北京究竟地处华北,有着漫长的、严寒的冬季。比来几天北京故宫的雪景刷屏,美则美矣,但要过生活,这种天色下,必需考虑取暖。
故宫近九百座建筑傍边,不光栖身着皇帝及嫔妃等皇室成员,还有办事的宫女、寺人、侍卫、护军、杂役等,总计上万人,取暖是个系统工程。为此,明代皇宫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惜薪司,负责供给做饭柴草及冬季取暖。清代这一本能则交由内务府营造司下的薪库、炭库治理,并设有炭军、煤军。
学者朱庆征指出,故宫建筑手艺十分高明,“设计者凭据北方天气特征,正确地较量出宫殿构造的各类标准关系,使衡宇自己就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然则在冬天,仅凭建筑自身的保温功能还不克知足保暖的需要。一样来说,故宫的人工取暖体式有几种:
火地取暖:就是在室当地面之下事先用砖石砌好轮回的烟道,用烧火所发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热气从下向上升,发生热轮回使室内平坦,雷同于现代的地暖。
炭盆取暖:清代谓之“熏殿”。
手炉、脚炉取暖:手炉、脚炉冬天装上炭,能够暖手暖身,并且能够随身携带,轻易实用。脚炉一样为长方体,手炉或圆或方,多数为铜质,也有搪瓷镶嵌材料的,但上盖则必需使用铜质的,镌刻镂空斑纹,以便传温;带提梁,以便携带。
此次展出中的这件器材,恰是为取暖而设计建造的“炭盆”(有时也称为火盆)。
学者刘晓晨引《关东地窨子考》一书记载剖析,雷同功能的火盆最早显现在吉林长白山一带,发源何时?尚待进一步考据。1989年7月,挖掘本溪赵甸子遗址时,在一处房址内,发现两个外形纷歧的火盆,一个较浅,盆底已缺;一个较深,小平底。火盆制成年月距今已有3000多年,“应该是中国今朝发现最早的火盆”。
不是人人都能用 供炭的数量也不等
朱庆征在《关于明清皇宫冬季取暖的几个问题》中,对炭盆取暖的体式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他指出:“炭盆,又称熏炉,分为上下两部门,下部为盆,有三足,盆口侈大边,有对称的提梁;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草图案。炭盆一样为铜质,做工细腻,采用画搪瓷、掐丝搪瓷工艺的熏炉是上品,更显尊贵。”如是说来,此次在“匠心神巧”展中展出的这件硕大的画搪瓷花草纹三足炭炉,天然是“上品”无疑。
在比来的一些清宫剧中,也能看到炭盆的使用。但遵照朱庆征的说法,炭盆取暖在宫中有严厉的尊卑品级轨制,并非是每一座宫殿、每一小我都可享用,“地位、品级分歧,配给的炭盆数量及供给炭的数量也不相等,皇帝妃嫔中准许、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
他引用文献资料举了乾隆三十三年的例子:“养心殿东暖阁宝物盆一个,一百一十日共用红螺炭一千一百斤;西暖阁盆一个,三斤用过六十八日,二斤用过三十七日,共用红螺炭二百七十八斤;后殿明间盆一个,四斤用过三十四日,三斤用过三十五日,二斤用过三十二日,共用红螺炭二百五十斤。慈宁宫盆二个,十斤用过二日,共用红螺炭二十斤。寿安宫盆一个,三斤用过四日,共用红螺炭十二斤。”记载非常详尽。
至于宫廷用炭的起原,顺治初年划定红螺炭每年烧制八十万斤。康熙元年(1662)时,烧制所在指定古北口、石塘路、潮河川等十四关隘来烧制;乾隆六年(1741)改为大安口、黄崖关等九处。价钱则是随行就市, 跟着分歧时期的市价而转变。
除了拿来取暖 还能用来熏香
炭盆取暖有个对照大的毛病,就是防火问题。若是余炭火处理欠妥, 或者引起火灾。朱庆征指出,清嘉庆二年的乾清宫失火案, 就是一例。
相关文章